身为创投公司硅谷资深人士的投资伙伴,Sculley并不认为IT气数已尽。反而,他认为科技产业正处蜕变的边缘。在苹果担任CEO期间一向有点子王美誉的Sculley,他心里已有一份“明星技术”的名单,他相信,这些科技正以潜移默化(或者明显)的方式转化IT产业。 以John Sculley的地位,他可以一览IT产业的全景。
问:对于IT产业的重整,你如何说明它的转折?
答:我认为我们所经历的不只是周期性的改变,高科技产业正经历全面,而长期的变革。在1990年代,我们看到了电脑硬件的商品化。现在,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在商品化,包括软件与服务。这点相当重要,因为随着科技领域从“运算密集”(computer-intensive)转变为“通讯密集”(communications-intensive),你就必须要有开放标准,这意谓着在价值链(value chain)的各个不同环节必须要有所创新。
过去我们一向为之“惊叹”的科技,例如电脑,逐渐嵌入到各种系统之后,已经变得很商品化了,甚至很透明化。现在所在发生的一些创新,大部份都是由市场的商机与客户所驱动。
你认为IT产业和你当苹果电脑CEO时还是一样吗?
我想,现在来看,15或20年前的东西总是可以让我们惊叹。回想到1980年代,每隔几个月,就有人会秀出一些没有人见过的东西出来:可能是彩色显示器,激光打印机,也可能是桌面的出版系统,或者是可以在电脑屏幕上播放的影片。现在,这些展示都让人提不起什么兴致,是因为科技一日千里,而现在大家都已经很接受与了解世界已经数码化了。
我认为还可让我们感到惊喜的可能是:能够用过去不可能做到的方式来处理资讯与内容。利用搜寻引擎来处理资讯会有很大的商机,而且在未来十年会有很大的震撼力。如果你采用了一些感测装置这么简单的东西,例如RFID(无线电频率识别),而且假设Wal-Mart在他们商店里所有的货品里都放进了RFID(无线识别技术),那么每天就会产生750万TB的新资料。所以,当我们转向即时的系统与感测器,或是自动化程序,而且所有过去十年以来所试验的这些事物在未来10至15年里都产品化了,走向了即时资讯的世界,而且渗透到了大家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地方,这就是要让大家开始惊喜的时候了。
在苹果时,有时候大家认为你脑子里总装着“明日之星”(next big thing)的点子。就某方面来看,大家说你的Newton走在时代的前面。你是否看到还有什么“明日之星”?
我个人对高解析度电视相当感兴趣,而且在十年内多频道的VPN(虚拟私人网络)将会很实用。我认为我们看到电视领域会有一番重大的再创新,移动无线网络会有很大的机会。事实上,我认为无线是创新发明与开创事业的温床。我个人就参与了两家移动无线公司,而且我了解到,一但我们的努力成功了,就开始会有很多可能性出现。
在无线的领域里,特别是Wi-Fi,你认为产业要怎样从中获利?就硬件来看,毛利已经很微薄了,就服务面来看,我们也还看不到什么可获利的商业模式。
我认为要思考Wi-Fi问题的很好方式,就是去回想1970年代大众无线电频段(citizens band radio)的释放。无线电的大众频段之所以钓人胃口,在于行动化的传播可能触及到每个人。然而大众频段的无线电从来就没有商品化并建立起成功事业。在整个梦想里,真正实现成为商品化建置的是手机产业。原本手机是类比式的(analog),而现在则转为具有PCS,或者是GSM,或是CDMA平台的行动数位服务。
我认为,同样的戏码可能也会发生在Wi-Fi上。一想到802.11a、b,与g为我们所带来的各种可能,就很钓人胃口。但我认为接下来很可能会有更有趣的下一代技术,将会提高服务品质,而且会在无线的世界里加入更多的安全性而带来真正的价值,同时其有效范围也会再提高。从固网型无线网络的最后一里(last-mile)解决方案,到所有的行动无线应用,都会从我们现今所说的Wi-Fi衍生出来。
Wi-Fi之所以迷人,在于大家都不需购买频段(spectrum)──它是公开,开放,可用的频谱。
在我对Wi-Fi模式的看法里,这是我认为绝对完全正确的一点──大家都不用去买频率。1980年代,政府标售频段,电信业者必须为此付出大笔资金。Wi-Fi之所以迷人之处就在于大家都不需购买频段──它是公开、开放,可能的频段。这对创新来说相当好,由于专注于创新,然后才会有很多人发明一些让许多公司做梦也想不到的一些东西出来。例如,在电脑产业里,最好的应用真的是来自那些成为真正发明家的实业家,而不是来自于既有的大公司。我认为同样的事也会在Wi-Fi,或者是Wi-Fi的后续产业里发生。实业家或是发明家创造新东西的机会,很可能是在新创公司,而不是在大公司。
就软件来看Wi-Fi,除了VPN及安全性之外,还有什么潜力?
我认为真正商品化的Wi-Fi,其第一阶段将会是走进有线世界所提供的应用领域。但是在你有高可靠性,高品质服务来确保从医疗及金融服务到商业流程的安全之后,Wi-Fi甚至可以更好用。
但是技术的发展往往比改变人类行为进一步去采用还要快很多,另外产业的专门知识,也都要列入考虑。所以,虽然有很多科技的菁英致力在改善这些科技,但是发展产业专门的知识也是要齐头并进的,另外还要发展一些可以吸引消费者去使用新产品的方式。所以,使用者界面就如过去25年在电脑世界里一样,也将在行动通讯世界里扮演要角。
身为Sculley brothers的投资者与合伙人,什么领域会吸引你注意的?
事实上我们已经有一些投资了…我个人对高解析度电视很有兴趣,所以我们在非常非常早期,就已经在做一些实验性的开发工作了。这里面有许多可能性,但只有时间可以告诉你它们是否有商品化的商机。
你为何决定在这个时间点对一些投资获利了结?
我认为新创公司的机会已经从IPO(股票上市)转到M&A(合并与收购)了。我认为历经这三四年还能生存下来的公司,不管是买或卖都是好时机。而新创公司现在的机会已经从IPO转到M&A了。
我认为未来并购活动只会增加。我今年也涉入了一些M&A的相关事业,但我认为M&A的活动会在未来几年里增加,反而在IPO市场里,除了一些特定领域外,,我还看不到有什么大开大阖。
当在观察科技产业时,是否有什么让你觉得哪些是真的可行,哪些又是不可行的?
我认为电脑产业现在实在太像传真机或打印机产业了,都是完全商品化的。唯一的例外就是还有一家苹果电脑会做出很漂亮的产品,具有想法而很有风格,绝不妥协。然而,至少到目前为止,它都还未转成产业主流,它还是比较是个特定市场的产业。以汽车业来做比喻,它比较像是BMW(宝马),是隶属于更大的汽车产业里的一环。
你有错过任何机会,希望可以重来的吗?
在回顾过往时,我希望我在苹果时能有不一样的做为,我想我错过的最大的机会就是Hypercard(超媒体卡系统,可在Macintosh和Apple II GS电脑上执行的应用程序发展系统)──而且这还在我的观察里,所以我不能在上面有更大的作为让我很自责而失望。它在1987年由苹果的首位软件程序设计师Bill Atkinson所建立。我们从来就无法明确的描绘出它是什么,我们把他当做是原型的工具,我们想它应该是资料库工具。事实上它被人用在TCP/IP的前端工具上,利用网络连到大型的Cray电脑。
我们对于Hypercard的内容认识不够,基本上,里面已经有Tim Berners-Lee成功开发出HTTP(超文字传输协定)及HTML的所有一切。只是我们不这么称呼它。但基本上,在原始的Hypercard里面我们已经有超文字、无线电按键,及链结功能等架构了。事后回想,我希望苹果当初有认识到,我们在使用者界面文化的建立上其实有很大的机会,同时我们有产业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把它用在网际网络上。我想,或许苹果在1990年代应该可以有另一篇传奇故事。但是,这都只是事后诸葛。
在其他公司,你是否看到这种错失良机的案例?
我没有机会走到实验室看其他许多公司到底在研究什么东西,所以不知加入个人看法是否适当。我可以回顾像Newton(世界上第一台PDA)这一类的东西,而且我觉得或许它应该有不一样的结局。Newton可能本应该是苹果最赚钱的投资。大部份的人都注意到苹果投资一亿美金开发Newton,Newton对苹果来是个很好的机会:开始转为靠白纸黑字来赚钱,可以同时收取软件和芯片授权的费用。
当时我们已经有很多的合作伙伴已经签下合约。结果软件的表现无法符合我们的初衷,而那时手写识别技术也让人很难堪,根本不能用,使Newton折戟沙场。
但是硬件部份,Newton的ARM处理器,却相当成功,而事实上它让苹果可以从Newton的原始投资回收到很大一笔钱。在回顾过往时,你总觉得事情很好决定,而且应该是不同的做法。但事实上在前瞻未来时却真的是很困难。
你有想过回头再去当一家大公司或是新创公司的CEO吗?
我想我应该不会回头再去当CEO,或者是再重返企业的环境,而比较想当个董事。我现在的兴趣比较是在指导CEO及管理阶层,还有多多享受生命。我挪出很多时间在旅行,我今年以几个月的时间游遍了亚洲,还有澳洲。明年我还会花更多时间去旅行。我的生活现在平衡很多了。这大概可以说是“半退休”了吧。我喜欢参与专案的规划,但不会实际参与直接的执行。 (郭和杰/高飞)
约翰·史考力(John Sculley)简介:
曾任百事可乐、苹果电脑公司的CEO。在八十年代他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企业经理人,史考力在四十岁时就担任百事可乐的CEO,是该公司有史以来最年轻的CEO,在百事可乐期间,他灵活运用广告策略,并且把握住可口可乐在产品转型的失策,成功的抢下一大块市场。这个成功受到苹果电脑公司的创办人史弟夫佐卜(Steve Jobs)的重视,他聘请史考力作为苹果电脑的CEO。
在当时,微软还只是一个初露锋芒的中型公司,微软的第一版的视窗作业系统才刚刚推出,而苹果电脑在市场上举足轻重,占有率几乎是PC电脑平分秋色。当时还有许多人不知道比尔盖茨,但是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佐卜和史考力。史考力属于“才子型”的经理人,善于创意和行销策略,而且特别善于经营形象,会利用传播媒体史考力可能是美国史上第一位有用公关公司来负责他个人的形象的CEO,这种好来坞式的手法,在当时的IT行业里相当的新颖。
任职苹果电脑公司CEO期间,史考力说了一句可以作为CEO规范的话:公司雇我来经营,而不是来做他的朋友(I was not hired as his friend.)。因此在经过他改组之后几年之内,苹果电脑公司的业务成长了五倍。除了传述信息以外,史考力现在还担任Kodak, Sony, Xerox, HotWire,MetroPCS,InPhonic,和PeoplePC等公司的董事会。(资料来源:presenter.com)
.
发表于2025-07-03 14:23:44
发表于2019-06-04 11:21:00
发表于2019-06-04 10:05:00
发表于2019-06-04 09:03:00
发表于2019-06-04 08:29:00
发表于2019-06-04 06:47:00
发表于2019-06-03 22:00:00
发表于2019-06-01 13:59:00
京ICP备11027698号 CopyRight 2010-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