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更多

走进卓越--选择

关键词:

发表于2016-11-18 20:15:17 0 0
走进卓越--选择



任何一个企业的管理团队都是至关重要的。卓越的管理团队:董事长雷军、总经理王树彤、副总经理陈年和技术总监熊长青所组成的是一个坚实、团结、且高效的管理团队。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些别人难以替代的特质。



雷军,这个大学毕业几年之内就名扬中国软件业的中关村的年轻人,在最初的公司方向和总经理人选上为卓越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树彤则以她特有的判断力选择了陈年、熊长青、卢彬这些在卓越之初不可或缺的经理人。



“我们合作得很好,沟通理解都非常有效,这很幸运。”这是熊长青说的,他是一个非常友好,而且非常平和的知识分子。说话理性,但又有很感性的一面。喜欢买书,也喜欢读书。在这个浮躁的世界中,卓越能够遇到这样头脑活跃,而又沉得下心来做事情的人,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



每每提到卓越管理层的人选时,王树彤都会说,“我没有那么好的判断力,你提醒了我,我应该感谢上天。我们是幸运的,卓越是幸运的,我能够感觉得到有一双无形的大手一直在托着我。”



熊长青大学毕业后去了军队,在那里他看了一部关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记录片。当他看到原子弹爆炸的瞬间所有在现场的的人都跳起来,狂喜地欢呼时,他非常地感动。他说,“如果我是其中的一员,我会很自豪。无论我在中间做什么,我都会非常自豪。任何幸福都是一个短暂的片刻,所以我认为过程应该更有意义。这也是我来卓越的目的。它给了我一个舞台,在这里我可以做一点使自己很兴奋的事情,而且可以去做成这件事情,并成为其中的一员。”



陈年没有谈来卓越的原因,他总是这样,在一副面孔背后隐藏着另一副面孔。对陈年的评价,王树彤是这样说的,“和陈年以前认识是认识,但一两年才打一个电话,他给我的感觉是一个非常随意的人,怎么着都行,甚至有些拖遢。但来了卓越之后,我才看到了笑嘻嘻的陈年的另一面:如果卓越是个池塘的话,那他就是其中的黑鱼;如果卓越是猎场的话,那他就是其中最厉害的猎犬。我请他来,是因为他懂书,而且我知道,他在他做过的每一件事情中,都做得很有声色。”



“不过,”王树彤补充说,“我确实没有想到陈年在营销上会做得这么好。在我的感觉里,他是个文人。他在商业上非常敏锐的天赋是我所不了解的。还有一点是我没有想到的,就是他在创业上的经验,这对卓越的帮助也是非常大的。在启动一件事情上,速度和爆发的激情都是非常重要的。”



卢彬说,“我之所以会来卓越,是因为在微软时一直和王树彤在一个部门工作,对王树彤很熟悉,知道她做事请的风格:从来不盲目。所以,我相信她。而且,在2000年初她和我谈话的时候,电子商务在中国还是个新兴的行业,且一直在快速的上升中。”



雷军和王树彤相识是在1997年,有些传奇色彩。那天是星期五,王树彤打电话约雷军在五福茶社聚会。当时王树彤在微软工作,经常组织一些行业沙龙,包括软件联盟的活动。她做这些,是希望能给国内软件行业有个沟通交流的机会,让大家有机会站在行业的高度上,一起来探讨一些软件业的问题。虽然不认识雷军,但因为他是软件公司的,所以就很自然把他加入到活动的名单里去了。当时参加这些活动的还有新天地、四通利方、中文之星、用友等公司的人。



因为不认识,而且雷军那天晚上有事情,所以,他没有答应前来。王树彤于是就请了一些认识雷军的同事给他打电话,但都没有约成。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王树彤觉得这简直没有道理。于是,想都没想,抓起电话直接打给雷军,说很希望他能够参与。雷军当时觉得这人很执着,所以晚上和太太一起来了,没想到谈得很投机,从此竟然一路走了下来。



后来,王树彤帮雷军做的几件事情都令他印象非常深刻,他说,“我觉得没有一个人会把承诺看得这么重,王树彤给我的印象是:非常有责任心,而且对所有的承诺都特别在乎,做事情非常细心,也非常认真。当然,这也是为什么她现在每天都很忙,累得要命的缘故。”



王树彤在谈到她当时为什么会答应雷军来卓越时说,“当时我非常了解雷军在互联网的思路,他有很多的想法,虽然偏保守些。那时我非常清楚,他在金山内部起动了一个互联网,他想请什么样的人,全公司上下会打一场什么样的战斗,这其中的每一个进展,我都非常熟悉,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做出了来卓越网的决定。对我来说,做这个选择是愉快而且正确的。”



“来卓越的决定是非常容易下的,我知道这对我来讲,是或早或晚的事情。对互联网,我了解的不是很多,但当初我从微软跳到思科本身就是由于受到互联网的吸引。我确信这是一个浪潮,在这个浪潮里面,大家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会被卷进去,而我不希望我只是站在旁边看,听别人讲。既然大家都要接受这个挑战,那我更愿意及早深入其中拿到发言权。”



王树彤很喜欢说自己很笨,但她每次说这句话时给我的感觉,和说要拿到发言权这句话给我的感觉没有非常大的差别。她不想一直呆在外企的光环中,她要离开那些企业,她希望知道自己在没有了光环之后到底是什么,她希望自己是块真金,而不是“小垃圾”(王树彤语)。



“既然大家都要接受这个挑战,那我更愿意及早深入其中拿到发言权。”



(编辑:秦晶)

0条评论发表评论

热门文章

京ICP备11027698号 CopyRight 2010-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旗下网站:www.sendto.cn(公司网站)www.jiuye.net(就业数字图书馆)

合作单位: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