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表明,一名创业初步成功的大学生可以带动五六名大学生就业。在当前就业严峻形势下,这种方式能否另辟一条捷径
编者按:当前高校毕业生正处于求职择业的关键时期。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在近日召开的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上,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指出,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在国内宏观就业形势面临经济放缓、总量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三重压力的情况下,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全力以赴做好高校毕业生工作,加大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力度,要以创业带动就业,在优化创业政策环境、完善创业指导服务、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下功夫。本刊今天推出的高校创业典型旨在对高校创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有所启发,对有志于创业的毕业生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南京工大:让创业成为一种学校文化
■本报记者 陈瑞昌 通讯员 郭万牛
在南京工业大学,很多学生向往进入“菁英人才学校”。这是专门为有创新创业潜质的学生“开小灶”的一种培训模式,按照未来管理、科技和创业精英三个培养方向设置课程,聘请青年企业家担任未来创业精英导师,每名导师定向指导1至2名学生。
“菁英人才学校”是一个窗口。这所以“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创新创业型大学”为办学目标的学校,近年来形成了依托学科、立足地方、循序渐进、联动共赢的创业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创业实践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创业成为学生“必修课”
“我打过零工,在工地上运过土方,在建筑公司做过瓦工,经过不断地努力和坚持,一步一个脚印走下来,才有了自己的公司并不断做大做强……”3月21日,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举行就业创业指导讲座,江苏众信绿色管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孟宪虎等3位主讲嘉宾,结合自身实践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
在南京工业大学,像这样的“创业创新课”已经形成体系。记者采访获悉,为了增进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业能力,该校近年来逐渐形成了“套餐”式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既有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就业与创业指导”等创业类公共课程,又有“企业家精神培养”等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还有针对具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开设的“创办你的企业”(SYB)集中课外培训。此外,该校还通过“赢在起跑线计划”、“菁英人才学校”、“三创(创意、创新、创业)讲堂”、“创业讲坛”等形式,延伸传统课堂教学,大大丰富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与这样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相适应,南京工业大学建立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包括学校优秀机关干部、专业教师、辅导员,以及校外创业成功人士、杰出校友、创业培训导师、创业教育专家。该校专门成立了创业教育教研室,组织开设了“产生你的企业想法”(GYB)、“了解你的企业”(KAB)、“创办你的企业”(SYB)、创业实训等师资培训班。目前,该校共有64名国家级职业指导师,13名“KAB”创业培训讲师,30名“GYB”创业培训讲师,31名“SYB”创业培训讲师,35名创业实训讲师,拥有相关资格证书的创业师资数量在江苏省内同层次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
创业社团背后的“行政”支撑
在南京工业大学,有一个学生社团名声很大,那就是该校的精英创业协会。早在2007年,该校就组织举办了寻找工大创业精英活动,精英创业协会同时成立,并延续至今。协会下设人力资源部、外联部、组织策划部、创业培训部、网络传媒部、活动部,定期邀请各界人士开设创业讲座,并积极参与学校创业文化节等各种活动。一批批学生的创业之旅从这里起步。
这样的创新创业社团组织在南京工业大学还有很多,其中依托学校创意创业中心的校级学生社团就有12个,包括精英创业协会、ERP沙盘协会、创业创新协会、工E设计工作室、工大励志社、就业发展协会、联想idea精英汇、赛扶(SIFE)、淘宝社、先行者创业协会、职业精英社、至诚之星实践协会,同时大部分学院设有一个院级创新创业学生社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以不同形式的创业社团为平台,秉承同样的创新创业精神,立足校园,放眼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校园里形成了一股浓郁的创新创业之风。
众多的民间社团背后,是学校强有力的“行政”支撑。南京工业大学成立了以校领导为组长,党政办、学生处、教务处、团委、研工部、科技处、资产处、计财处、国家大学科技园管委会办公室、资产经营公司、经管学院、政治教育学院等部门以及相关教学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学校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协调全校创业教育工作,研究决策创业教育实施中牵涉全局的重大事宜。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立创业教育综合办公室,挂靠在学生工作处,办公室内设5大执行机构,包括大学生创业教学研究中心、大学生职业发展研究与培训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心、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各机构分工负责、统一协调,充分整合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切实有效开展工作。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的通力合作。针对传统创业教育社会支持系统不够完善的现状,南京工业大学逐年加大与政府、企业、园区和其他高校之间在政策、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对接力度,逐步形成合作共赢的长效运行机制。在政策方面,南京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在学校设置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为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了宏观科学的政策环境。在人才方面,学校积极开展“3.5+0.5”、“3+1”、“2+2”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培养模式,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培养,促使学生熟悉创业运行环境,提升社会适应力和发展力;推出了“学长计划”、“交换生计划”等项目,充分发挥成功校友、优秀高年级学生以兄弟高校的优势,开阔学生的视野,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在技术方面,学校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邀请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指导学生项目团队开展工程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在市场方面,学校广泛与企业、园区联合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成果孵化基地,推动学校高新科研成果的转化,同时为优秀人才开辟广阔的就业市场。
“在创业园创业的学生,第一年租金全免,第二年租金减半,并免费提供基本办公设备,一年下来学校光租金就要贴50万元左右。”南京工业大学有关负责人这样介绍。
为了支持学生创新创业,该校于2009年划拨100万元专款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大学生从事科研项目研究。该校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也设立了200万元的创业孵化基金,对园内学校大学生自主创业企业给予3万元的资助,着力破解大学生创业初期的融资难题。学校通过各种机构、团体、企事业单位或校友的捐助、创业成功学生的赢利返还、政府资助等途径不断来补充这两项基金。此外,学校还设立创业教育专项经费账户,初始资金由省拨专项资金和学校配套资金构成,后期广泛吸纳南京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等机构的资助,不断提高经费的投入和使用效益。
在创业实践中学创业
近日,南京市第二批青年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评审揭晓,南京工业大学15个项目获得资助,超过所有获助项目的一半,其中在读研究生姜益林、孙科领衔的“南京普照化工”、“南京科新苑信息科技”分别获得一等20万元资助。
在实践中学创业,是南京工业大学创业教育的最大特色。多年来,该校通过实习、实验、毕业设计、各类学科竞赛、创业实践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仿真式”创业教育。2010年,该校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率先启动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对于有创业构想的在校大学生,南京工大鼎力支持,一批“学生小老板”应运而生。测绘专业2008级学生王畅,大二时与同学在学校的创业园成功注册了“之为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现在公司凭借优势项目、先进的管理模式,年创收已过百万元。
在南京工业大学,这样的创业实践者很多。2013届学生窦可玉创办了“蹭饭网”,2010届毕业生金杰创办了南京壹点绿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刘勇创办了南京好吉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朱洁钧创办了南京讯投网络科技有限公司,2009届毕业生颜凌志创办了南京凌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陈谷雨创办了南京傲驰广告传媒有限公司……这些公司和相关项目都已初具规模,运行良好。成功的创业实践,在全校师生中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感恩之心点亮创业梦想
■本报记者 张兴华 通讯员 张志锋
“你这个公司在莱芜还真是独树一帜,年轻人有思想,有干劲。希望你能再接再厉,把企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的人就业,为莱芜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近日,莱芜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士合在参观了天一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后,亲切地对公司创办人鲁雪斌说。
鲁雪斌是莱芜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的学生。一个高职学生为何得到市委书记的如此评价与厚爱?他创建了一个什么样的公司?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莱芜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园,采访了鲁雪斌。
鲁雪斌的老家是枣庄滕州。受爷爷的影响,他从小就对老古董充满兴趣,每当爷爷收集到一些老古董时,他就去看。长此以往,鲁雪斌对那些老古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小学后,鲁雪斌开始收集老古董。上小学的几年间,他从同学手中买过香炉、铜钱、银锁、银簪子等。上初中后,鲁雪斌与同学做的生意越来越多。他有空就乘车到北京、泰安等地的古玩市场闲逛,去看人家的古董,听人家讲古董方面的知识。这些与众不同的经历,为鲁雪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高考时,鲁雪斌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在查阅相关信息后,鲁雪斌决定继续自己的梦想,报考了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我永远忘不了学院对我的支持,没有学院的帮助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这是采访过程中鲁雪斌说得最多的一句话。鲁雪斌曾因家境贫寒,刚步入大学门槛就面临退学的尴尬局面。学院副院长李俊海指示想办法帮助他,学院资助了鲁雪斌3000元钱。正是这些资助,使他能够得以继续学业。
大一时,鲁雪斌担任了文物班班长。利用周末和假期,他多次带领同学去北京、泰安、淄博等地考查,走遍了一个个文物市场,拜访一个个业内专家。经过筹备谋划,他牵头成立了“天一收藏协会”。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他将自己所有的藏品捐献出来,创办了《天一收藏报》,举办了多次收藏展、书画展。对专业的热爱给了他们无穷的动力,他们经常忙碌到深夜,一碗泡面,一个馒头,一杯开水就是一天的食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1年,他们的《清代钱币鉴定方法新探》课题和《传统书画装裱中现代机裱》课题成功申请到学院的“五小”创新基金近4000元。这笔资金在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为团队注入了信心与活力。天一收藏协会不仅让他们找到了学习和研究的乐趣,也学会了合作、坚守和拼搏。鲁雪斌本人也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学生,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和“省政府奖学金”。
2012年初,鲁雪斌面临毕业。在即将离校的日子里,鲁雪斌无数次想到了学院老师的关心和支持。他想到了自己的就业,也想到了同学们的就业。一个创业的念头就此萌生。“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创办天一文化艺术公司。”鲁雪斌说。从此,他一边上学,一边创业,走上了创业道路。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对专业知识非常熟悉,却对公司注册、筹办等一无所知。这时,学院领导和老师主动向我提供帮助,为我办手续、想办法。”谈到他的创业历程,鲁雪斌的眼睛湿润了。经过不懈努力,去年8月天一文化艺术公司正式成立。现在,公司已作为莱芜市重点引进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成功入驻莱芜市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公司可享受免费创业提升培训、创业辅导、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莱芜市分行提供的200万元以下贴息小额担保贷款和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
近日,又有喜讯传来,在第三届齐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天人合一”创业团队的作品《天一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荣获创业计划类作品一等奖,在莱芜市创业大赛决赛中,“天人合一”创业团队获创意团队项目一等奖,并将代表该市参加省级复赛。学院领导、老师的无私帮助让鲁雪斌心怀感恩,奋起赶超,朝着自己的创业梦想不断地前进。
发表于2025-07-03 14:23:44
发表于2019-06-04 11:21:00
发表于2019-06-04 10:05:00
发表于2019-06-04 09:03:00
发表于2019-06-04 08:29:00
发表于2019-06-04 06:47:00
发表于2019-06-03 22:00:00
发表于2019-06-01 13:59:00
京ICP备11027698号 CopyRight 2010-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