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更多

从《甜蜜蜜》到《投名状》 陈可辛:我从未改变

关键词: 投名状 甜蜜蜜 陈可

发表于2017-01-03 03:19:25 0 0


  在此之前,数不清的人就已经被他的《甜蜜蜜》不动声色的爱情打动过;为《金鸡》的积极精神鼓舞过;因《麦兜——春田花花同学会》激起过身陷江湖的共鸣……但对于陈可辛其人,了解并不算多。即使是2007年年底的贺岁大片《投名状》的重要宣传档期,最灵通、最八卦、信息量最丰富的网络上,纠缠最多的热门问题大不过是“刘天王在《投名状》中的戏份有可能遭陈导删减等等”的新闻。其实,在他的身上浓缩着香港人特有的谦和与苛求,狡黠与视野,务实与侠气,统统集于一身。香港,这个背负太多矛盾传奇的色彩之地,孕育出的注定是更加矛盾多元的香港人,做电影的,也不例外。


  陈可辛推开影棚的大门,休息室已经坐满了获悉《投名状》主创聚齐的消息,前来做报道的数十几家媒体,刚从北京盛夏夜晚难得清爽的室外,突然进入一个人头攒动现场混乱的环境,陈可辛的脸上并没有流露出多余的表情,仿若这里的临界状态和他没有丝毫联系,戴着圆镜片眼镜的他大步子地径直走进里间的摄影棚,后面跟着拍摄指导黄岳泰,他们的到来仿佛一支催化剂,让所有的媒体都立刻紧张地站起来……


  毕竟这是金马奖的最佳导演,在他直面电影工业产业走向没落的今天,一语道破当今电影存在的价值时,拨开他用尽所有能量积存的电影真经的内核,陈可辛每一分燃烧自己,仿若只是一个香港人认真经营人生一般单纯。


  甚至,陈可辛会很爽快地告诉你,他是一个怎样的人,面对有人戏说,陈可辛和太太吴君如绝对的互补,一静一动,一文雅一泼辣,拿来和他娱乐对应时,他笑了:“君如其实更包容,准确地说,陈可辛更像吴君如,吴君如更像陈可辛”。陈导用很直观的方法告诉我们,误解外表不重要,但不能误解内心。应该说,他非常客观地做了一个自我评价:“外表温和是我的修养,但实际上我是个蛮麻烦的人。


  我从未改变


  一般意义上来说,麻烦的人通常有两种,一种就是真挑剔,一种是真认真,挑剔的人出发点很难具有真价值,但认真的人起码不会胡弄自己。


  陈可辛说:“每次拍片的过程都是一个煎熬的过程,人近乎疯狂,如果说拍摄顺利完成,那在陈导的眼中电影一定不好看。好电影一定是不停追求,不断体会改造出来的。”如果这算一个极好的例证,陈可辛的麻烦可以属于后者,他要面对自己的真心,他不能糊弄的人是自己。


  从1991年他的首部作品《双城故事》上映,陈可辛即赢得香港导演协会最佳电影奖,直至2007年,16年间陈可辛创作的作品也不过十几部,但这位产量不高的导演,却在电影的不同风格里极尽个人的追求,比如《甜蜜蜜》、《如果爱》、《晚娘》、《金鸡》、《三更》、《春田花花同学会》,还有接下来的大制作《投名状》,情爱片,歌舞片,鬼片……他的创作履历似乎在讲述,陈导触摸生活的角度呈多层面的,这让人不得不想,陈可辛是否是个多变的人,不同题材角度的探究才能满足他对生活的不同理解?


  陈可辛耐心听完,特别利落地接过话来:“拍片这么多年,其实最没有变的那个人就是自己,每一部都围绕情感转来转去,《甜蜜蜜》是,《如果爱》是,鬼片《三更》是,连《投名状》还不是在讲兄弟情……拿大家最喜欢的《甜蜜蜜》举例,《如果爱》其实只是《甜蜜蜜》一个残酷版而已,故事根本就是同一个。只是隔了几年拍摄,自己看待生活,看待感情比以前更现实了而已。”


  陈可辛反复强调自己终没有变,但他感慨地告诉我:“cinema变了,从前的cinema和现在的cinema不是同一个定义了,大家应该对cinema有一个新的认识和了解。”


  电影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被业界资深的电影人拿出来剖析时,除了兴奋,更多的是对电影格局的变化要有一个清醒深刻的认识,原因不偏不倚,因为电影的变化直接反映了大众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等等的变化,就算你可以不以为然,但事实上,我们都将在身在这场变革之中。


  “现在的电影更像带你去了一趟迪斯尼,坐了一次惊险的过山车,或者看了一次绝美的烟花,一闪而过,说到电影的根本,它就像一场热闹的游戏,屏幕里的人极尽繁华地渲染,屏幕外的人追求此时此刻天心大过天。这一切都变了,我们以为电影还会是从前的样子,讲一个好看的有人物有故事的故事,在电影中获得某种人生感悟,其实这个年代,这种电影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


  很有趣的道理吧?其实我们都有这样的从众心理,热闹的大片一定要在挤爆的电影院拉着朋友的手,一起笑一起骂;而一个人心情差一点,心结解不开,不想和别人说话的时侯,一定会翻出一些老片子躲到沙发角落里,和剧中主人公一起共鸣,哪怕是泪水横飞!是的,没有谁敢说这不是真相。


  不懂电影的人在传言


  内地一部接一部的重磅贺岁大戏,好评没多少,骂声却如潮,我们不用一一举例,道理却显而易邮。陈可辛也曾经困惑过,这是为什么,因为他真的听到有人说好啊,但各种媒体评论却是差之又差,但一条商业电影的铁证,他们的票房都出奇的高摆在那里,好电影到底是什么?直到国外的大片市场出现同样票房和好评成反比的结局时,陈可辛想通了,终于知道好电影不再是讲好故事的模式了,如果电影本身没办法吸引人,还会有谁来花大价钱买票挤进人头攒动的电影院?


  就像陈可辛从来都承认自己是一个拍商业电影的导演一样,《如果爱》如果没有歌舞这样华丽的外壳形式包装,那个现实版的甜蜜蜜无从再全新示人,而且还要比同期创新作品更脱颖而出,成为金像奖11项提名的大赢家。


  作为资深电影人陈可辛导演的智慧是:他勇于打破,勇于重立,他懂借力打力,他懂得四两拨千斤的道理。


  所以,陈可辛闯进了自己的极限区,他决定拍这部《投名状》。虽然他说过,如果有机会拍打戏,一定要拍11岁看过就喜欢的《刺马》,但我想一个聪明导演怎能为难以割舍的情怀挑战自己的极限如此简单,事实上,陈可辛就是陈可辛,他花了很长的时间,很多的功夫,游说了两三个月,为的是找到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这三个AA级的演员,创造三位影坛超级明星首次合作的奇迹。说是奇迹,道理勿需多言,搞定他们不是谁都可以做到。


  华语电影的发展和华语电影的巨大影响力,演员的刺激搭配是门学问,陈可辛做得如此漂亮,就像他的电影总能出奇招,总能一招打败对手。


  “大制作是否意味着大风险呢?”我仍旧尖酸刻薄,陈导说:“好与坏不是主观判断的,所以主观说好与不好是绝对不公平的,但一定不能忘记的是大投资一定会有大计算,而且面临的市场也会更大,这绝对是一个对等的关系。


  “就好比网上有人说,刘德华的戏份有删减,其实这一定是不懂电影的人的传言,三个成熟的演员,当他们决定要来时,他们就很明白谁的戏重,谁的戏少,他们优秀的地方是,他们会把自己的角色演出彩来,他们每个人的竞争性都很强,在片场我会被他们拉去不停讨论,他们的付出和认真也绝对不是一般的功夫。”陈可辛给出了明确的回答。


  主打亚洲合拍片


  不得不佩服陈导的聪明过人,但他仍旧很认真的调侃自己。12岁随家人从香港迁到泰国,成人后又去美国读书,一路漂泊的成长环境,影响了陈可辛,他知道自己一定要有很强的忧患意识,他更知道自己比别人有更多的不安全感,所以,他要比别人早一些预感未来,他也会比别人更懂得驾驭自己的不安全感。


  拍完《甜蜜蜜》,陈可辛从人生高点选择离开香港,是因为当时香港电影业已经走下坡路,他在香港的环境里遇到了自己的瓶颈,去美国学习让他有了梳理自己的缓冲,在好莱坞呆了三四年,很多剧本请他拍时,差不多都是打戏,好莱坞不相信他这个中国导演不会拍打戏,而是个拍文艺片的。这个绝不是中国前去好莱坞的导演第一人,却是拍文艺片第一人的陈可辛本来期许香港低弥的电影业有所好转,没想到他看到的却是更糟糕的状态。


  “我可能比99%的人有前瞻性,但是我绝对不是那个1%的冒险家”陈可辛如此给自己做了总结,事实也如此,从美国回来的陈可辛,他没有直接跳进港产片市场,同时也并不了解内地的电影业,懂得英语、法语、泰语、粤语,普通话的陈可辛,选择了相对稳妥安全的一条途径:他自创了Applause Pictures,以制作高质素的亚洲电影为目标,主打亚洲合拍片,给自己增加了更多的方式生存,而他也成为了开创亚洲片第一导演。这便是典型的香港式生存,无论是搞艺术拍电影,还是做生意卖地产,都是买卖一桩。为一部自己理想中的电影蛰伏七八年,没有一笔资金进账的事情,陈可辛可做不来,也绝非他的价值观。


  2000年到2003年,陈可辛觉得合拍片做得不够好,低弥的香港电影业毫无生机,那段时间陈导拍了《金鸡》、《金鸡2》,这部电影吴君如和曾志伟主演的电影,通过一个妓女生涯,来表现香港社会的盛衰变迁。在这部充满世俗的热闹,笑中带泪的人生喜剧和纷繁变化的社会面容下,陈可辛希望告诉香港人:面对逆境也要乐观向前,发挥金鸡精神,积极地做个开心人!这部没有引入内地的电影,却被很多人喜欢。问他是不是身为香港人,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完成一种责任,陈可辛说,“讲责任这种大话一定是虚伪的,当你很爱而去做的话,一定是为了自己而做。《金鸡》在某种意义上,给自己是香港人的价值和肯定。”


  艺术也是要计算的


  陈可辛总是能描述出特别华彩的人生高潮部分,但他却又总能回馈出一些特别质朴的情感,他骨子里有香港人特有的务实精神,他甚至告诉我,他从来不做白日梦,做梦突然有谁给他投资多少多少钱,然后他这个导演再来做毫无铜臭气的艺术大作。


  有评论说,陈可辛从来就是一位主流的商业片导演,这或许真的是很了解陈可辛,很了解这位香港导演,香港电影圈一条硬规则就是:不赚钱可以,但是绝对不能陪钱,陪钱就没有人再来找你拍戏。


  所以,陈可辛从不拍外行投资的戏,陈可辛从不给别人打工,他只做自己的老板,他不能容忍自己没有权利决定海报的样子,他要能控制自己的命令。


  再所以,陈可辛导演又是圈中罕见的市场策略行家,他会极力说服你,画家难道不计算,真正的艺术能要计算,何况是电影这样一个涉及面广,操作复杂的工业,陈可辛说自己是个固执的人,他这一辈子就是固执地去平衡这中间的火侯和尺度。他批评许多人的观点:艺术就不该沾铜臭,艺术家就该是疯子傻子。而他的观点是,好看的就是艺术,他的艺术是用商业方法表达,用商业的预算去做心中的艺术。难道小众的才会是艺术?


  紧接着,陈可辛说出了会令许多人大跌眼镜的话:“《甜蜜蜜》根本就不是什么文艺片,它根本就是一部商业片,如果是文艺片,我不会选用张曼玉、黎明这样的大明星,而是去街头随便找两个生活中人就算了。”


  《投名状》这部主打2007贺岁档的大片必然要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它算不算艺术,其实对于谁都不那么重要了:“《投名状》很像当年的《英雄本色》,片中三个男人的兄弟情交织在从情意到出卖的过程中,这个故事还是没逃开香港黑帮片的特点。片中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三个大男人都大哭了,有情、有恨、有矛盾,有错过,有痛苦,有撕裂,有遗憾……”


  陈可辛


  生于1962年。首部执导作品《双城故事》(1991)即赢得香港导演协会最佳电影。90年初期,连手创立UFO电影公司,制作了一连串卖座作品:《风尘三侠》(1993)、《金枝玉叶》(1994)、《甜蜜蜜》(1997)等。1998年,为Steven Spielberg的梦工场(Dreamworks SKG) 开拍他的首部好莱坞电影《情书》。2000年,成立 Applause Pictures,作品包括:《晚娘》(香港、泰国合作)、《春逝》(香港、日本及韩国合作)、《见鬼》(香港、泰国及新加坡合作)、《三更》(香港、泰国及韩国合作)、《金鸡》、《金鸡2》、《如果 爱》(香港、中国、马来西亚) 、《麦兜—春田花花同学会》(香港、中国)等。

0条评论发表评论

热门文章

京ICP备11027698号 CopyRight 2010-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旗下网站:www.sendto.cn(公司网站)www.jiuye.net(就业数字图书馆)

合作单位: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