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晓波:我们定位和其他的几个不一样,我们是第三方数据公司,中立就是我们的壁垒,我们跟个领域的企业有合作,跟 BAT 关系也很好。因为在数据领域,BAT 实际上本身都不太客观,他们会经常出一些数据产品,包括一些报告。但是坦率的说,在我们的客户里面,包括其他的类型客户里面,他们不敢去用他们的数据,因为他们是直接利益相关者。为了保持中立,我们所有的报告是免费的,从来不和别人合作,你如果做数据本身不能靠,就这种数据报告去赚钱,这样的话就中立性很受打击。
余清泉:我们在用互联网改变传统服务,传统服务已经有巨头了,有的已经做得非常大。因为社保这件事非常复杂,之前有过 10年 和社保有关的行业积累,所以我们在自己的领域里还是很自信的。之后做服务的时候,一定要想明白为什么传统巨头做不了中小企业,企业里面是 HR 在做,企业外是外包给别人做,这个里面非常重要的是如何去提升效率。to B 服务只有对这个行业理解的非常细,才知道症结点在哪里,才能真正提高效率。其实 to B 的服务,要想做大而全根本不现实,很多大的最后也是生态的概念。只要把你的核心做好,再往上可以很开放,然后这个生态也是小,最后纳入这个生态就可以了,我觉得要是想做互联网就要把这个东西想明白了。
张海涛:我也有点感受,我们投的非常多的项目,我们看到绝大部分的项目上是不怕大企业、巨头的,因为他虽然厉害,但是在细分领域,大象游泳不见得像游得过小鱼。另外一句没有关系的话,大家做这个企业服务或者是 to B 的项目,给自己的要求是第一年至少要涨十倍,这个十倍是我看到的一定要达到的线,听起来要求很高,但如果你没有达到,竞争者达到了,你就落下了。
余清泉:续约力在 to B 里面经常讲到,但是 51 社保有一个不一样的观点,这个可能跟我自己的方式有关。大部分的 SaaS 是工具类的,就是辅助这个企业去做事情的。但我们恰恰是从服务类的切入的,因为服务类的续约力非常高。我觉得很多做 SaaS 的一定要想清楚,我会认为决定续约力的第一的恰恰是内容和习惯。如果你没有把他这个管理习惯培养起来的话,很有可能不是因为你的产品不好,而是说做了很长时间了根本没有人用过,这个最典型的像我们有一款医疗产品,最喜欢员工报销,如果一个企业做了一年一例没有报销过,那就是他们根本没有这个使用习惯,就不用谈后续了。
C 端的产品,我做一个好东西免费给你的圈子用,企业服务一定不能是这样,因为这样的产品,没有一个长期的生命力。你若不收费,用户对你的信任是要溃败的,因为他不知道你这个东西要拿他企业的数据干什么样的事情。所以企业服务一定是靠一个不是互联网化的羊毛出在狗身上,非常简单,创造价值,用户买单,形成一个简单可靠的商业模式,最后跑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