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从事金融电子化工作十几年,您认为此次“银联”标准的出台在银行电子化发展历程中有什么意义?
1985年国内发行的“红棉卡”让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是银行卡的雏形,从那以后,长城卡、牡丹卡、金穗卡、龙卡才逐渐发展起来,只是那时是“各自为政”,各家银行自行搞开发、建网络、发卡,而美国早在1983年就已经开始了银行卡的全国联网,我国银行卡的发展道路充满了艰辛,直到今天,“银联”标准出台才使银行卡发展真正步入正轨。到目前为止全国各种银行卡发卡总量已达3.5亿张。
记者:“银联”标准在中国刚刚入世时推出,能否说是入世促成了“银联”标准的出台?
入世只是一个契机,“银联”标准推出是因为各家银行本身有这样的需求。目前银行各自发卡导致的是POS机、ATM机的重复建设,浪费资金、浪费资源,消费者使用也不方便。更重要的是,货币需要广泛、畅通的流通渠道,而它只在一家银行流通就像人体血脉不通一样,早晚会生病。
“银联”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银联”标准势必使银行增加发卡量,而发卡将导致银行增加收入,同时减少货币发行量。
记者:有人说“银联”不是在制订标准,而是在制造门槛,它将限制外资银行、国际通行卡,像VISA卡进入中国,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我不同意这个说法,“银联”只是一个标识,不是什么标准,一个标识不能制造什么门槛。“银联”标识团结了国内各家银行,使他们能够有组织地与外资银行展开合作。未来的“银联”卡,不会与VISA卡进行竞争,而将会接受VISA卡标准,与VISA实现接口。接受VISA这样国际公认的标准,将使我们的银行更好地走向国际。
记者:我们知道,“银联”标准出台的背后,克服了无数技术难题,“银联”的顺利进行对技术提出了哪些要求?
消费者拿到手里的就是一张有“银联”标识的卡,可是技术人员在后台却需要处理很多技术难题。银行“各自为政”的现象使各银行软件、硬件、业务标准都不一样,“银联”的工作就是要消除这些区别。
首先,人民银行作为主管银行要统一制订一套业务规范,各家银行以此规范为主;其次,要制订一套统一的技术标准;最后,银行间通信接口也要实现统一。
记者:“银联”标识出台所进行的技术改造,将为IT厂商提供什么商机呢?
“银联”直接导致发卡量的增加,磁卡加工厂商将获得发展机会;另外,我们还要大规模增加POS机和ATM机,每台ATM机的造价就在30万左右,粗略算算,这里边的商机也很大;而银行之间网络通信的发展还会为电信部门带来商机。
采访最后,周老面对记者“今后的POS机、ATM机谁来投资、投资多少,各银行间利益如何分配?”的提问感到难以回答,他说,“银联”将有2年左右的过渡期,很多问题,我们以前没有遇到过,所以要尝试、要摸索。”但无论如何,作为老一代金融电子化工作者,“银联”标识的推出让他感到欣喜和欣慰。
(编辑 刘红玲)
发表于2025-07-03 14:23:44
发表于2019-06-04 11:21:00
发表于2019-06-04 10:05:00
发表于2019-06-04 09:03:00
发表于2019-06-04 08:29:00
发表于2019-06-04 06:47:00
发表于2019-06-03 22:00:00
发表于2019-06-01 13:59:00
京ICP备11027698号 CopyRight 2010-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