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sir 以美团早期做外卖为例,最开始美团只做信息的流动,把可以提供外卖的商家信息放到网上,之后才加入了在线支付,现在开始尝试做订单物流的追踪。在他看来,相对非标准化产品的 O2O 要循序渐进,第一步一定要简单高效。
除此之外,钟 sir 认为,教育市场的过程不可避免——“如何让线下服务业有一些互联网思维”。这可能是美团所擅长的,钟 sir 说,美团线下的地推团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沟通,反复去拜访商家,说服他们做出改变。虽然听上去有些虚,但钟 sir 十分坦诚的说,“理念的转变真的挺重要的”。
除了获取更加符合异地消费场景的商家之外,美团还需要补足一些核心要素,例如机票、火车票等大交通产品以及门票(目前度假事业部正在做),钟 sir 说,这也是之前美团收购靠机票搜索起家的酷讯的原因之一。钟 sir 认为,机票在消费者旅行决策中的角色越发重要,美团也希望让消费者在美团一个场景之下完成所有的消费决策和功能性需求。
收购酷讯正是美团看中其团队的产品技术能力,美团认为酷讯所具备的这些能力,“能够在美团的土壤里开出更多的花”。考虑到机票搜索、尤其是国际机票搜索的技术门槛,钟 sir 毫不避讳,“我们只能抓紧追上”。他认为,整个旅行消费过程中,作为平台服务方是符合木桶原理的,最终决定用户体验的,一定是最短的那块木板,所以美团希望补足所有短板,大交通业务是一定会做的。
* * *
美团的逻辑是成为一个提供基础设施的玩家,类似一个 “菜市场”,而钟 sir 认为,菜市场的要点是把规矩定清楚,而在美团具备经营这个菜市场的能力之后,卖什么并不是关键——可能之前卖的是餐厅团购,现在卖旅游产品。
与 OTA 相比,美团有更多的高频消费,因此美团内部一直是认同高频带低频的逻辑。尽管一些旅游行业从业者不认同高频带低频的逻辑能够在境外实现。钟 sir 认为,美团无意和 OTA 竞争,而希望提供旅行产品和服务的玩家能够来美团这个平台上做生意。
不过钟 sir 坦言,美团切入中国人出境游市场,逻辑可能和境内稍有不同,毕竟在美团的体系下,本地和异地消费都局限于境内。大众点评已经做了一些境外餐厅和其他 POI 的数据和点评,两家公司合并后为出境游平台的建立提供了一些基础。
钟 sir 的观点是,美团一贯的逻辑是,如果不能保证用户体验就宁可不做,而境外旅游产品恰好产业链条很长,很难保证体验。“但我们不认为,原有链条长,改变起来就慢。就看能不能给上游和下游创造价值。”
这可能是很多同类型创业公司所不具备的条件,钟 sir 认为,在线旅游行业的创业公司,应该多去考虑提供更丰富的产品(然后把这些产品放到美团上来卖),而不是一心想着做一个大平台,如果要做大平台,那可能就和美团会有直接的竞争关系。
钟 sir 举例说,他去过奥兰多之后认为那里特别适合亲子游,但由于中国人去的少,当地玩家就不会愿意为中国用户做出改变,但如果有很多中国游客去,情况可能就有所不同。对于用户而言,虽然印象中美团是个做本地生活的,但只要让用户试一次,体验不错,用户就可能留在平台上——这也是口碑传播中关键的 “超预期的体验”。至于如何让用户试一次,办法就有很多,比如促销,比如通过评论来吸引用户。
当然也有一种观点认为,美团主要的用户是中低端群体,出境游可能不是特别大的市场。截至今年上半年,美团的用户数量是 1.28 亿,钟 sir 不认为这其中都是中低端用户,对于不同层级的用户,美团只需要做好流量分发,就足够了。
钟 sir 认为,经营境内和境外的产品平台,核心能力是一样的,包括区别流量、引导用户去更符合用户口味的产品、保证服务的体验,区别可能就是目前在境外很难有美团自己的雇员,但钟 sir 认为这在互联网时代并不是很难解决的问题。
花这么大的成本切入旅游市场,美团可能还是还没有特别好的盈利方式。对此钟 sir 的观点是,从吃喝玩乐到旅行,在线渗透率仍然很低,这意味着效率也仍然很低,所以市场空间足够大。根据业务的特点和起步时间,不同业务的盈利只是时间问题。
“美团做的事情就像中国修高速公路,不容易做,但它能创造多大价值,取决于你能看多远,我们希望做一件足够大、影响足够深远的事情,但想做好,不能光靠我们,还需要靠许许多多的合作伙伴。” 钟 sir 最后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