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4月12日,美国波士顿市区正下着绵绵细雨,春意中还透着几分寒意。但在哈佛大学的一个教学楼内,却呈现出一片热烈的气氛,掌声阵阵响起。原来,这是柳传志在作一个主题为《中国科技奇迹——联想在中国》的演讲。
时任联想集团总裁的柳传志站在哈佛的讲台上,用西方式的幽默与哈佛学生进行沟通,原定的时间一再被延长。用主讲教授理查德先生的话说:“哈佛掌声饱含的是对以联想为代表的中国企业的尊敬!”
在哈佛以及美国业界的眼里,联想的发展不可思议——现在世界上正越来越多的人知道“LENOVO”,在战胜了强大的国外竞争对手后,联想跻身全球PC销售商前3位!
2007年8月,即收购IBM PC 2年零8个月之后,联想公布2007~2008财年第一财季(4~6月)业绩:综合营业额达3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净利润达6684万美元,是去年同期521万美元的12.8倍,远高于此前分析师预测的3200万美元。
此后,联想董事会主席杨元庆第一次公开表示,公司已完成整合过渡,其并购堪称成功。
不曾忘却的过去
联想今天的成功,并不能掩盖其昔日起步阶段的艰辛。
当时,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联想集团前身)主要通过为其它公司验收、维修计算机、培训人员等技术劳务获得收入。柳传志把创业初期的拼搏形象戏称为“提篮小卖”。
在这样的小打小闹中,公司第一年便积累了70万元的血汗钱。这“第一桶金”为后来开发出第一个自制产品——汉卡奠定了物质基础。从此,联想开始慢慢在业界崭露头角,也展露出进军海外的信心。
联想的老员工还记得,由于经商之道欠缺,他们第一次与人合作时双方竟然没有签署合同,仅仅达成口头协议,结果被对方克扣2万美元,而这笔钱当时是联想全体员工一年的工资。而为了“海外拓展计划”,柳传志把拓展的第一步选在香港。这成为联想后来飞跃发展的关键一步。
早期的艰辛并未阻止联想向前行进的步伐,并在1988年迎来了一个将在联想历史上大放异彩的重要人物——杨元庆。这个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日后带领联想走在国际化的前沿。
杨元庆,1964年11月生,浙江人。进入联想,纯粹是他人生历程中的一个偶然:1986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到中国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88年到中科院自动化所做毕业论文。当时,杨元庆的理想是到美国拿博士学位,到中科大读研不过是为出国找一个跳板。当时,恰好联想第一次向社会大规模招聘。杨元庆投递简历并被录用在一个新成立的部门,销售SUN工作站。此时,他还没有从科大毕业。
这个年轻人身上具有的坚韧和乐于挑战的精神注定他将成为联想的领导者。1994年,柳传志在忧患中把杨元庆推上了微机事业部总经理的位子。上任后的杨元庆在全国首次提出“经济型”电脑的概念,上任的160天内,联想电脑销售量比1993年同期增加了159%。
之后,在杨元庆团队的努力下,到2000年,联想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达到28%。但这时已成为联想集团当家人的他却开始进行多元化发展的尝试。在当时网络热潮的影响下,联想进入互联网发展,创建了FM365网站。随着网络泡末的破灭,联想的互联网之路走到尽头,FM365成为一段封存的历史。
同期,联想电脑也没有躲过全球信息行业衰退的寒冬。2001年,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大大低于预期。到2004年,“联想危机”俨然已经成了流行词汇,各种讨论见诸报端。这一当头棒喝,让联想人也有些恐慌,杨元庆和他的管理团队对多元化的总结反思会议几乎持续了整整一个月。
也许是机缘巧合!这时,IBM叩响了联想的大门。可这个提议,对于一向稳健保守的柳传志来说绝对是挑战神经的事情,当然也被股东全票反对。但这些质疑在杨元庆的解释之下都烟消云散。“今天,我们可以很坦率地说,后来所产生的问题,当初我们都预测到了,并且问题都朝着我们预想的方向在走,这点很欣慰。”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和俄罗斯区总裁陈绍鹏对《IT时代周刊》说。
对并购产生的结果做出了各方面的应对之策,但事情真正发生后,联想的日子并不好过。除了竞争对手的打压外,业界也充满了怀疑。据了解,并购复盘的首日交易,联想股票报收于2.575港元,跌0.1港元,跌幅3.738%。
联想内部员工都在私下嘀咕:并购失败的案例不胜枚举,联想能成功吗?
发表于2025-07-03 14:23:44
发表于2019-06-04 11:21:00
发表于2019-06-04 10:05:00
发表于2019-06-04 09:03:00
发表于2019-06-04 08:29:00
发表于2019-06-04 06:47:00
发表于2019-06-03 22:00:00
发表于2019-06-01 13:59:00
京ICP备11027698号 CopyRight 2010-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