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更多

“创新者的窘境”:这些曾经成功的企业为何会失败?

关键词:

发表于2016-12-13 21:46:29 0 0
  创新者的窘境是“破坏性创新之父”clayton Christensen的代表作品,原来断断续续看过一些,一直都不连续。这个周末又系统的读了一遍,将主要的观点和个人的看法与大家分享,也算是这个专栏号的开篇处女作了。

  作者提出的最核心问题是,为什么大家公认的一些管理很好的企业会失败?他们曾经很成功,在管理学很重视的诸多领域,包括:重视客户,资源分配等,都做的很好,也大胆投入研发,重视产品的持续性创新。但是为什么还会失败?

  结论是:失败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follow 的传统管理方法严重阻碍了公司发展破坏性技术,而往往是这些破坏性技术最后颠覆了他们所处的这些行业。

  似乎这本书是从大企业的角度写的,想帮助他们解决长期生存的问题。但是看下来,我觉得对于创业企业是个激励,也有很好的启发。首先,长期来看,大企业是很难有持续的竞争力的。大了之后,内部沟通成本提高,运营效率降低,官僚作风横行,这就挺难解决了。即使解决了,还要解决产品更新换代,同领域竞争的问题。这还不算,即使这些都做得很好,还是很可能被破坏性技术颠覆,你说,这老天也确实挺公平的。

  对于创业的启发,我觉得有几点:

  价值网络(书中第二章):定义是一种大环境,企业在这个大环境下确定客户的需求,并对采取应对措施,解决问题,征求客户的意见,应对竞争对手,并争取利润最大化。总结而言,我认为是商业环境,模式和运营。破坏性创新实际上在很多时候是寻找到了与原有市场不同的价值网络,模式不同,用户不同,成本结构不一样,原有的市场领先者到了一片新的地方,原有的优势反而可能成为劣势和绊脚石。滴滴正是典型的代表案例,从出租车起步,进入专车,拼车等新的领域。在新的领域里面,成本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分享经济模式完全颠覆了原有的重资产模式,主要成本从资产支出变成了运营和市场推广。这样的情况下,出租车公司根本没有任何办法应对,长期来看势必被边缘化。对于初创公司而言,最好能寻找到一个新的价值网络,在这个网络里面,游戏规则totally changed,那么,你可能就会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entry market的选择(书中第六章):很多创业者进入一个市场时,会选择相对成熟的领域,市场规模大,增速快。其实,我们投资人看项目时也一样,市场规模低于500亿的,都担心做不大。但是,成熟的市场代表的是激烈的竞争和可怕的玩家。回顾硬盘行业的发展,在1976-1994年间,在成熟市场使用经过检验的技术成功率是8%,在新兴市场通过成熟的技术和新技术成功率大约是36%,而最差的是在成熟的市场使用新技术,成功率为0。这个结果很有意思,因为常规而言,大家都喜欢用新的技术来颠覆成熟的市场,这样最直接。但是历史证明,在一些领域,可能很难。因为用户已经被市场serve的非常好,再用新的技术能提高的是从1到1.2,用户的感受并不强烈。中国的情况可能不太一样,因为很多行业线下的发展也很混乱,谈不上成熟,所以互联网企业还会有很多的机会

  破坏性的技术或者商业模式往往在初期看起来不是那么完美,甚至对于主流用户还很糟糕。咱们想想看,一个大城市的白领用户会用饿了吗,还是到家美食会,会更喜欢哪家的服务?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投资朋友们更多会用后者,因为是品牌餐厅,自己做配送服务质量好。但是,今天两家公司的规模已经是天上地下了。饿了吗也开始向白领客户延展,并且建立自己的配送团队。因此,破坏性技术或者模式最重要的找到匹配的客户,给他们提供最需要的,性价比最高的产品和服务就够了。
0条评论发表评论

热门文章

京ICP备11027698号 CopyRight 2010-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旗下网站:www.sendto.cn(公司网站)www.jiuye.net(就业数字图书馆)

合作单位: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