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唤互联网回归传统行业这个大的产业背景下,传统企业的信息化被摆在了中国网络业的显著位置,企业e化成了业界很时髦的字眼。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比较符合中国网络业的发展现状和企业界的实际,也与国家积极推动整个社会信息化的产业政策相吻合。在互联网冬天的余寒尚未完全消退的时候,许多传统企业即踏上了企业信息化的漫长路途,期望通过企业的全面e化对企业进行一场脱胎换骨的革命,从而使它的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许多传统企业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个企业界掀起了企业e化的滚滚热潮。
但是,伴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基础性、结构性问题逐步暴露出来,首先是传统的企业信息化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重新构建、整合企业的业务流程,提高企业内部运作的效率和外部沟通的有效性、即时性,以达到有效整合并充分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因此,企业e化给企业带来的决不仅仅是技术、设备上的更新和信息化以及业务流程的再造,更是一种全新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的确立,它对企业的影响,决不啻于一场脱胎换骨的革命。
其次,传统企业对于企业信息化的认识不足并且许多企业在信息化的条件不够成熟的条件下就匆匆进行企业e化等等,致使许多传统企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企业信息化不够彻底、效果不明显、重视硬件建设,轻视软件应用、重视技术平台建设而轻视应用平台建设等问题和偏差,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和整个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也给渴望搭上信息列车的中国传统企业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它们进行企业信息化的热情。
近几年面对信息化浪潮,很多企业开始构建开发自己的信息系统,不少企业因此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也有不少企业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尤其是系统规模大、与管理关系密切、集成度高的系统,风险也比较大,失败概率往往很高,最明显的就是ERP。这两年来ERP(企业资源计划)概念被炒得很火,ERP作为规模最大,与管理捆绑最紧密的信息系统,实施风险最大,其失败之多已让不少企业视之为"鸡肋",甚至拒之门外。但是随着WTO的临近和市场的日益全球化,中国企业面临的将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以及与国际接轨的现实。因此企业要生存就必须面对新形势下的企业信息化,尽快适应,而不是置之不理,缄耳自盗。目前制约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企业对信息系统认识不足,信息系统在企业"定位"不准确、不明确是造成失败的首要原因。不少企业将之视为可有可无或仅仅是显示自己实力的东西,这给开发系统埋上了定时炸弹;另外有些企业认为只要使用计算机,使用网络就可带来高效率,因此不考虑管理、业务和技术的配套发展,只是生搬硬套把业务搬上计算机系统,这种"手工业务翻版"的系统虽然能带来一定效率,但它将原来的弱点和缺陷放大、暴露出来。"业务流程重组"便提到日程上来,伴随着信息系统的应用,企业管理水平要有相应的提高,高水平的管理需要有相应水平的系统来支撑,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这方面,有不少企业取得了成功经验,并达成共识,但很多企业由于从根本上没有正确的认识和系统的规划,结果效益没有提高反而使得企业内部矛盾重重。因此如果企业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现状并正确对待信息化建设,就必然失败,结果使之走向恶性循环。
2.在开发系统存在着两个极端,是导致失败的另一重要原因。一个极端是完全由自己的队伍来开发。这在大中型国有企业较为普遍,如今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而许多企业仍遵循过去大企业,小社会的思维定式去做,从而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开发人员没有相应的权利进行"业务流程重组",责、权、利不统一挫伤开发人员的积极性;缺乏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经验做参考,有限的实力和经验难以承担大规模系统的开发;企业处于转型期,需求和结构不断变化,开发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于是,开发系统的另一种极端也就应运而生:全部交由开发商承担,而自己人处于"监工"的角色。这些企业对信息系统缺乏到位的认识,认为它是商品,是可以花钱买来的,做不好责任是开发商的。因此企业与开发商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合作,从而为系统开发埋下祸根。
3.正确定位信息系统并选择合适的开发商合作是成功的根本保障,但高水平的管理才能保障信息系统的运行并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信息管理从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局部信息管理到信息全面集成需要一个过程,如果一个企业没有高水平管理,对信息转化的各个环节(即业务处理环节)进行有效监控。一旦错误数据堆积并得不到即时处理,就会爆发"多米诺骨牌"效映,致使整个系统信息出错。信息系统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使业务处理带来高效率,又可将管理中的种种缺陷暴露无疑。信息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高质量的信息依靠高水平的管理,企业只有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正确定位系统应用水平,才能使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系统的应用走向良性循环。
互联网实验室(http://www.chinalabs.com/)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开发了中国第一套政府/企业信息化战略/效果互动测评服务体系。旨在使各级政府/企业决策层对自身信息化条件和信息化效果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评测体系具有开放、全面、相对精确等方面的特点。首先,这一"企业信息化体系"采取提问的形式,设计了包含企业战略、决策背景、财务状况、公司架构、现有e化条件、利益相关者、市场营销、转移壁垒、信息化人员团队、国家政策等十个方面、一百个问题,包含了企业经营、运作以及企业信息化几个方面。
其次,根据所涉及问题重要程度的不同,这一信息化测评体系还对不同的问题进行了不同的权数设计,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最终得出决策力度指数、环境压力指数、IT成熟度指数、转移壁垒指数等四个指数,形成完整、科学的指标体系。在这一比较量化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再根据企业的得分建立坐标,明确企业所处属的区域,可以使接受测评的企业能够很清楚等认识到自己在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的所处的阶段、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压力和机会。
再次,在评测形式上,企业信息化测评体系采取网络自我测评的方式,测评企业根据系统提示回答设计的一百个问题,企业就可以得到自己在信息化方面的得分、信息化程度的高低等它所感兴趣的内容。另外,影响企业信息化的因素很复杂,加上企业的实际情况多种多样,由于这些因素的复杂作用,企业在自我测评的过程中有可能会进入系统无法自动测评的盲区,测评体系将保证测评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很好地做到了程序化测评与例外测评的有机结合。
"企业信息化测评体系"对即将进行信息化的传统企业进行测评、衡量企业信息化的条件是否成熟的同时将对已经进行过信息化的传统企业进行e化效果的衡量,准确评价企业信息化的效果和仍然存在的问题,使传统企业对自己的信息化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并对仍然存在的问题做出必要的修正,以利于e化后企业各项战略、计划的制定、实施和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许多传统企业进一步全面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法宝"和必然选择,加入到这个行列的企业也越来越多。而面对许多传统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盲目和遇到的种种问题,许多业内人士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担忧,由此应该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将好事办成坏事。
(编辑 ZDNet China 高飞)
发表于2025-09-29 09:41:31
发表于2025-09-29 06:43:38
发表于2025-09-28 18:23:13
发表于2025-09-28 16:44:57
发表于2025-09-28 16:06:46
发表于2025-09-28 15:35:40
发表于2025-09-28 15:03:33
发表于2025-09-28 14:58:01
发表于2025-09-28 06:43:38
发表于2025-09-26 16:10:56
京ICP备11027698号 CopyRight 2010-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