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更多

700Bike城市自行车被盗定位找回 追盗难仍是丢车关键

关键词: 自行车

发表于2016-10-10 23:03:34 0 0
通过智能联网和GPS定位,最终协助警察在短短的3小时内找到了失窃自行车。犯罪嫌疑人虽通过监控录像被警方锁定,但目前尚未抓捕归案。
              日前,《京华时报》报道了一则利用自带定位功能找回失窃自行车的新闻,事件本身并不复杂,却颇值得玩味。新闻中一辆城市自行车被盗,通过车身自带的防盗系统,车主第一时间就接收了被盗信息,火速报案,通过智能联网和GPS定位,最终协助警察在短短的3小时内找到了失窃自行车。犯罪嫌疑人虽通过监控录像被警方锁定,但目前尚未抓捕归案。

  



       

 


  乍看之下,这则新闻并无奇特之处,因为自行车失窃对于中国人来说,早已经司空见惯。几年前“环游世界的背包客在中国丢了自行车”就曾见诸报端,引发国人“被偷车”心理大讨论。事实上,作为世界上赫赫有名的“自行车大国”,我国自行车社会保有量近4亿,而每年被盗的自行车约有400万辆,经济损失超过20亿。自行车被盗俨然成了一个社会性问题。


  然而,面对这样的问题,都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究其原因大抵有二,一是防盗难,自行车数量大、体积小,防盗措施简易,因此偷窃可谓易如反掌,曾有报道显示一位“专业”小偷仅10秒就能偷得一辆车;二是追盗难,自行车被盗的发案率很高,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破案率较低,而且多数自行车价值不高,但追盗所需时间长,成本高,认定难,因此追回自行车简直是得不偿失。可想而知,在如今这个讲究实效性和经济性的社会中,人们大多不愿被一辆自行车所困。自行车被偷后是否报警就是一个非常微妙而值得深思的心理,因为人们认定自行车被偷必然找不回。在这样的心理下,很多人甚至选择不去报警,转而去买一辆便宜的“旧车”,这无形中又助长了偷车者的气焰与黑车市场的繁荣。从而使偷车成为了一件成本低收益高的“绝佳投资”,引致恶性循环。


  这样的背景之下,前文引述的案件才值得人注意。当事车主所骑的是700Bike城市自行车,具有互联网功能。据描述,700Bike自行车具有GPS联网定位功能,跟手机APP链接之后就可以防盗追踪了。一旦自行车在布防状态下被移动,即会向手机发出警报。正是基于这些技术,车主被盗的自行车才能在3小时内找回。它实实在在地告诉了人们,“自行车防盗并不是一个伪命题”。在此之前,不少自行车都曾以防盗为产品噱头,声称自行车不会丢。但实际上,真正能够通过良好的产品设计,通过科技手段成功防盗的十分罕见。其实,科技在现代生活中的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上述案件中,自信车防盗系统,及时、准确、有效地提供信息,成为失物被找回的重要因素,绝对是科技助力生活的典范,由此引致媒体关注,也不足为奇了。


  



       

 


  诚然,科技之光的确改变生活,给予人很多安全感,但通过科技改进自行车只是解决自行车被盗问题的一个手段,并仅仅是辅助手段。自行车被偷这一社会性问题的各个环节,自行车、车主、小偷、警察、法律,都在其中发挥着作用,而车本身的安全性能、防盗优劣,只占一端。真正要改变、解决问题,必须从各方入手。首先作为车主,如果一心只存省事的态度,只顾及失去财物后的安慰,忘却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那么一切只是枉然。其次是法律,它直接连接起了小偷与警察两个行为主体,因此堪称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在民法、刑法及一些治安管理行政规章上对盗车有过一些规定。但实际上,这些法律条文概念相对含糊,界定繁琐,因此难以遏制偷车显现的泛滥。所以,要想让自行车防盗真正落实,就必须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增加偷盗成本、落实追责制度、提高破案效率,让制度成为保障,让法律成为准绳,不再放之任之偷车行为。


  现代社会中,人们总是仰赖科技,然而,徒科技不足行。任何社会问题的处理,都需要以制度为基底、以人为本;离开了法制与人,科技只能流于器用,再高端的技术也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0条评论发表评论

热门文章

京ICP备11027698号 CopyRight 2010-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旗下网站:www.sendto.cn(公司网站)www.jiuye.net(就业数字图书馆)

合作单位: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