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新金融文明是指以借贷两端客户为中心、深入到应用场景、借助互联网技术,提供更平等、更透明、更高效的金融服务,以响应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
在铜板街这样的新玩家看来,首先,新金融文明是传统金融、新兴金融共同学习、互相融合的文明。在互联网环境下,金融业使命仍然是服务实体经济以及为客户创造价值,其资源配置、支付清算、管理风险、价格发现等核心功能没有变。“互联网改变不了一个借款客户的风险的本质,互联网是把人分层的工具,是提高效率的工具,是能够把各种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可视化的工具,这就是互联网服务于金融的价值。”何俊说。
由于技术环境、竞争格局和制胜要素的改变,传统金融的运作模式、定价机制、渠道策略等传统方法已远远不够,传统金融机构要以更灵活、更动态、更前瞻的策略去响应互联网变革。因此,主要金融机构现纷纷加大在渠道、场景端的创业创新力度,以各种形式介入到互联网金融,比如建设银行的“善融商务”和工商银行“融E购”,民生银行推出直销银行等等……
同时,互联网公司也在主动学习、嫁接传统金融机构的经验和资源禀赋,尤其是其产品专业、风险管控等领域优势。比如2015年11月,百度和中信银行即宣布联合成立“百信银行”,就是希望承袭传统银行在账户体系、线下网点、风控能力和产品设计能力等核心优势,再导入互联网平台的流量入口和分发能力、大数据分析能力……双方相互促进,共同融合。
但是,融合进化的过程中,“新金融文明”呈现鲜明的时代特色,何俊称之为“立四新”:首先,新金融文明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场景为依据,以互联网思维方式重构商业模式与价值链。
何俊认为,传统金融存在一个思维定式,为客户定制的产品和服务成本高昂,只能用来服务高端客户,“长尾客户”只能采用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而且,作为一种专业服务,金融天然有着高贵体面的属性。
但是,大数据的应用和普及,个性化不再为高端客户所专属,例如,金融完全可以利用客户的人口属性、交易、搜索等记录推算客户的需求和偏好,向其推荐适合的产品,客户的诉求完全可以渗透到金融机构产品开发、服务流程设计、渠道改造、运营提升等各个层面。更重要的是,金融服务产品不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嵌入到人们众多的生活场景,比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都在客户既有的消费体验中,无缝提供金融服务,在使用各种APP应用中自然完成支付,金融产品开始与场景合为一体,单纯依靠产品本身实现差异化变得越来越困难,甚至很多传统金融机构都不得不加强场景的布局,比如平安集团建立起开放的万里通积分平台等。大量金融服务商开始找准客户生活的主场景,并以此作为核心应用的切入点。
其次,在参与主体上,新兴的金融服务商致力于满足小微在内的多群体投融资需求,催生多级分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何俊强调,传统金融服务,局限在大中型企业或者高收入人群,以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为例,最关注的客群,主要是家庭金融资产在100万美元以上的私人银行客户或者家庭金融资产在50万人民币以上的财富管理客户,其银行网点或者客户经理资源,主要围绕这些客户展开,普惠金融根本无从谈及。而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小微企业调研报告》显示,在中国5600万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中,有借债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到1/3,真正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仅为11.9%。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金融服务所覆盖的客户群真正下沉到广泛存在却长期受到忽视的小微群体,比如,余额宝这样的草根经济产品,2014年底户均余额只有约3133元;阿里小贷的产品,依靠电商平台上的交易流水以及订单定质押品为房贷依据,2014年小贷业务的平均每笔贷款余额0.9万元,户均贷款余额仅4万元。
根据咨询公司BCG的测算,利用互联网新兴融资渠道的驱动,小微企业的融资覆盖率有望从2013年的11%提升到2020年的30%-40%,超过3000万家目前未被覆盖的小微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的融资需求有望得到满足,铜板街的业务同样聚焦在小微,CEO何俊同样认为,“互联网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新的变化,让信息、资金能更加平等化,让曾经不能获得金融服务的人现在也能获得,并且整个过程更透明。”
第三,在定价机制上,新金融文明时代,利率更加市场化,贷款人在贷款定价过程中享有更大自主权。
何俊称,过往,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居于资金融通的核心地位,控制着资金价格的定价权,最终的借贷双方均处于弱势地位,而新金融文明时代,存在着明显的去中心化过程,互联网金融参与的门槛较低,大量长尾客户的投融资意识提升。与此同时,一些过往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资助的非标资产都可以进入金融市场,比如一些具有创意和人文理想的项目。
无论资金的多寡都有可供选择的合适的参与方式,他们可以自主选择资金的投向、资金的价格(利率),同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利率会越来越市场化,不需要再由货币当局来严格管控,客户可以主动选择在何时通过何种渠道从何处获得怎样的金融服务,尤其对于资金需求方而言,相比过往有限的融资方式下只能求助银行,现在选择权大很多,何俊对记者表示。
发表于2025-07-03 14:23:44
发表于2019-06-04 11:21:00
发表于2019-06-04 10:05:00
发表于2019-06-04 09:03:00
发表于2019-06-04 08:29:00
发表于2019-06-04 06:47:00
发表于2019-06-03 22:00:00
发表于2019-06-01 13:59:00
京ICP备11027698号 CopyRight 2010-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