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1世纪初互联网支付方式的出现,到互联网借贷(诸如网络小贷及P2P)、互联网股权投融资(例如众筹)的落地;从近年来互联网保险的高歌猛进,到近期一站式互联网理财的兴起;从单一的互联网理财到综合性的互联网金融消费,高端化、精英化的传统金融服务行业逐渐延伸出门槛更低、频次更高、服务更加综合快捷的互联网金融,其消费市场的崛起势不可挡。而在互联网时代发展尤其是伴随O2O、B2B等互联网创业模式浪潮兴起的背后则是互联网带给传统金融工具的发展和创新。
截止2015年底,即使以最为严格的口径(余额理财)统计,曾参与过互联网金融消费的人群也已经达到2-3亿,市场规模接近2万亿元,用户基础基本确立。但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金融消费并非传统金融产品消费的简单线上化,更不仅仅是销售渠道的变迁,它包含着更加丰富的内涵,需要全新的消费者体验、产品特质、营销方式和服务内容,这一切源于——它面对的是截然不同的互联网用户属性。
那么在大数据悄然行至的时代背景下,2015年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又体现出哪些特性呢?我们追随近期零壹研究发布的研究数据的脚步去观察下:
1、 互联网金融消费更多体现在中产阶级身上
这是一个颇为有趣而又能体现时代特性的现象,有权威机构的数据统计显示,约有近4成比例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家庭年收入在10万到20万之间,而这在全国居民家庭年收入平均水平中处于中上水平,而约有近3成的消费者家庭年收入在5万到10万之间,这在全国居民家庭年收入平均水平中处于中等水平,而正是这两部分人成为了互联网金融消费的主力。
中产阶级参与互联网金融消费的意愿更为主动和强烈是因为他们拥有强烈的财富管理意识以及深度体会和理解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性。而伴随他们高收入的是其职业带来的一定风险和忧患意识,所以互联网金融行业在这个群体内会产生巨大需求。
2、 参与互联网金融消费的行业以金融/商业/法律为主
金融、法律以及商业在我国一直被视为高薪行业,在这个行业年收入在20万以上的比例达到约25%,而在10万到20万这个区间的行业主要分布为建筑、制造、物流、科技、金融、商业、医疗等,而其比例都接近占据总行业分布的半壁江山。而农业人口在高收入人群当中的占比比例非常低,侧面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依然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进而造成农业市场尚未完全进行商业化。
而高收入人群能够有效和充分的利用互联网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劣势,也更能清晰的认识到理财的重要性。而高素质人口的诞生也为征信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比如蚂蚁金服和京东白条以及分期乐都推出了针对其自有用户的征信系统。这也是基于用户大量积累后所带来的数据具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
3、 消费者理财缺乏规划性
年收入在5万以下的家庭没理过财的比例最高,达39%;随着家庭收入递增,消费者理财的比例同步递增。但年收入在50万以上的家庭的理财习惯出现分化,18%的消费者没有理过财,这一比例显著高于10-20万家庭(9%)、20-50万家庭(5%),但该类消费者有严格的理财计划并接受理财师服务的比例合计高达61%,超过半数,远远高于收入低于50万的家庭。
从数据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收入越高的人对于理财的规划性越强,也更有意愿主动去接受理财机构或者理财师的建议。与之相反的是,收入越低的人对于财富的管理似乎更加随机和相信自身的判断。
4、 消费者愿意选择互联网理财的原因是操作便捷
从整体数据来观察,各收入阶层的家庭选择互联网理财最重要的原因是操作简单。除了50万家庭的第二大原因是收益高之外,其他收入阶层选择互联网理财的第二大原因均为资金可随存随取、流动性好。可以看出,不同收入阶层对互联网理财的需求特点几乎一致:首先是用户体验好,其次是流动性强,第三是收益较高,第四是风险较低。同时,调查发现,产生这种一致结果的原因在于宝宝类货币基金是各阶层最常购买的互联网理财产品。
5、 P2P产品成为第二受欢迎的互联网金融产品
从整体看,各个收入阶层在购买互联网理财产品时首选的都是货币基金,购买比例超过30%。P2P网贷产品是各阶层的第二选择,其中20-50万家庭(中产富裕阶层)购买比已达到23%。除此之外,年收入5-50万的工薪阶层对网络炒股也比较热衷,在互联网理财产品购买中排名第三。值得注意的是,年收入50万的家庭和年收入在5万以下的家庭购买第三多的互联网理财产品都是其他基金类,占比均为13%。
互联网金融消费特征总结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家庭收入与互联网金融消费特征具有最直接的关系,以收入作为主要衡量指标,辅以行业、年龄、性别等指标,可以得到下表:
针对不同收入阶层的产品建议
1)基层收入人群
基层收入人群共同特点是理财规模小、风险承受能力低、理财经验少、理财周期短,对理财产品的流动性要求很高。这部分人群对本金非常看重,承受损失能力小,属于绝对的稳健型理财者。针对这类人群在产品设计上应该突出低门槛、高安全性和高流动性。
同时,基层收入人群很大一部分没有理财经历,操作简单的理财产品特点显得尤为重要,随存随取的余额理财产品、收益稳健的分红险/万能险均可作为这类人群的启蒙互联网理财产品,为他们普及互联网理财知识,开启互联网理财之路。
2)中等收入人群
中等收入的人群年龄分布较广泛,行业分布也比较平均,在职场中多属于中层管理者。他们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理财需求逐步向多元化发展。在互联网理财产品购买上,相较于其他收入阶层更偏好网络炒股;同时,这部分人群大多已经建立家庭,生活和工作压力都比较大,虽然有一定理财经验,但由于平时工作比较忙碌,并没有太多闲暇时间系统地配置自己的资产,私人理财师对他们来说门槛又过高。
因此金融机构可以针对这类投资者主推一站式互联网理财,发挥智能化配置的技术优势,在收益稳定的基础上,以6-12个月的中短期理财产品为主体,把资金分配于不同的门槛、周期和收益的理财产品中,满足这部分家庭的便捷化、多元化、个性化理财需求。例如,对于网络炒股爱好者,可以适当地配置一些P2P理财和股票型基金产品;针对无理财规划的投资者,可以在一站式理财服务中加入理财规划和记账功能,让用户真实地感受到严格计划理财给自己带来的益处,引导其理性理财习惯的养成。
总之,服务这类消费者的最重要方式是利用技术创新帮助他们高效、便捷地制定理财计划、实现资金分配,不求最赚、但求稳定和省心的互联网金融体验。
3)高收入人群
高收入人群的理财经验相对丰富,半数以上理财历史在5年以上,理财规模平均在100万以上,可以承受高风险投资。这部分用户多在职场担任较高职位,行业特征也比较明显,金融/商业/法律行业是聚集高净值人群的重要领域。
同时,高净值人群的投资理财资金占比较高,但参与互联网理财的比例并不高,说明市面上缺乏面向高收入家庭的成熟的互联网理财产品。欠缺互联网理财教育普及。另外,没时间理财和认为理财不重要是高收入人群不理财的重要原因,高于其他人群。
因此针对此类用户的方法是提升向高收入人群进行互联网理财普及和教育力度,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存量线下客户向线上迁徙,利用存量客户的示范效应、社交途径和生活场景带动线上增量用户。结合产品创新向高收入人群提供最前沿、最新鲜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引导他们参与产品设计、提供专属产品,满足其高层次的定制化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提高客服质量,逐步提升理财咨询和理财师服务,简化其理财决策,并把他们的资金周转需求、财富积累和财富传承的需求与理财产品设计紧密结合。
引用备注:相关数据、图片来源于零壹研究。
发表于2025-07-03 14:23:44
发表于2019-06-04 11:21:00
发表于2019-06-04 10:05:00
发表于2019-06-04 09:03:00
发表于2019-06-04 08:29:00
发表于2019-06-04 06:47:00
发表于2019-06-03 22:00:00
发表于2019-06-01 13:59:00
京ICP备11027698号 CopyRight 2010-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