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更多

与格瓦拉合并,微影时代只想做个“场工“

关键词: 格瓦拉

发表于2016-11-23 14:11:35 0 0
在微影时代CEO林宁看来,与格瓦拉的合并源于一个不同和一个一致。不同是并购的原因,一致是并购的契机。
              同为拥有 BAT属性的公司,与淘宝电影和百度糯米相比,由于股权结构的原因,微影时代(以下简称微影)并没有如以上两者一样,得到太多偏爱。加之微影本身低调,某些时候相对于竞品,存在感略低。然而,此次与格瓦拉合并后,微影再也无法低调,单是市场份额就将它推向风口浪尖。与此同时,如今O2O行业各个风口已经开始收网,在线票务市场也并没有给第二梯队太多的机会,格瓦拉与微影时代合并后,在线购票市场已经进入BATM的寡头时代。当在线票务平台联合通过低票价完成市场教育后,资本的体力和耐心也几近消耗殆尽,在线票务行业的玩法和竞争点也开始改变,从单纯的售票变为涵盖IP开发、投资、发行、营销、票务、衍生品的全产业链模式。无论微影如何低调,与格瓦拉合并都已经竖起了靶子和战旗,一向低调的微影接下来怎么走不仅是竞争对手关心,也是整个行业关心的事情。

  合并原因:用户互补,“品位”一致


  在微影时代CEO林宁看来,与格瓦拉的合并源于一个不同和一个一致。不同是并购的原因,一致是并购的契机。


  不同是指用户不同。微影时代旗下微票儿平台从微信内长出,借助微信流量发展迅速,微信与QQ合在一起覆盖了收割了移动互联网一半的流量。在这种充足的流量浇灌下,微票儿的用户覆盖更广,更加大众化。而格瓦拉是电影领域的垂直入口,也是电影影迷的入口,相比微票儿,覆盖的人群更精尖。从地域上来说,二者也有很大区别。也就是说,微票儿与格瓦拉覆盖的人群重合度并不高,这是微影与格瓦拉合并的根本原因。林宁透露,微票儿+格瓦拉目前已经能覆盖全国三分之一的票房,注意是全部而非在线售票的票房。仅从体量上来说,微影已经拥有了冲击第一的可能,但林宁说,“我们不喜欢说我们是NO1。”“用户的选择最重要。”


  如同明星的恋爱,格瓦拉与微影之间的火花开始于一次合作——《心迷宫》。在二者的努力之下,这部无明星、无大导演、无大制作的“三无”电影,凭借仅170万元成本最终突破千万票房。而基于这一次合作,微影时代与格瓦拉发现了与对方电影品味的一致,愿意给卖相上不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内容更多的机会。这种品味的一致,从深层次探究,是对市场认识和判断的一致。


  在林宁看来,优质的个性化内容一定是市场未来的机会。他希望通过互联网的思维和方式,为这些个性化的优质内容找到个性化的受众,而不是让它们停留在传统模式里毫无生机,让电影市场的内容更多元化,凭借互联网的能力为这个行业做点有价值的事情。比如2016年1月1日上映的《一切都好》,是首例互联网主发行的电影,微影为主发行,其他平台联合助力营销。作为一个商人,林宁不是救世主,他只不过是看到了优质内容在互联网时代的机会,一些影片虽然不一定会有很好的票房成绩,但是他觉得也值得去做。在发行《大圣归来》之前,没有任何人相信这部电影有多大的市场价值,在微影做了这件事之后,没有任何人怀疑这部电影的优秀。综合来说,用户的互补和对市场判断的一致就是二者合并的原因。


  林宁认为,互联网的增量来自平台真正带来的价值。 “未来我觉得还不仅仅是交易的价值,甚至内容的消费,价值都会变的不一样。未来是否说我们会出现更个性的内容,比如说一个电影的结尾的5分钟,你可以在网上去看,你可以选择不同的人物结局。互联网可能会带来更个性化的内容的消费方式,这可能都是方向。”


  “格瓦拉的产品团队是很好的,我们希望去精细化,去开发更多个性化的需求,更有特点的内容消费场景。”


  合并后:业务部门的独立和资本商务层面的合作


  微影与格瓦拉合并后,有两个问题是市场非常关心的。


  第一,微票儿和格瓦拉合起来的占的市场份额究竟是多少,是不是市场第一?


  第二,二者如何整合和资源打通?


  如今,关于在线票务的市场份额,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算法。微影给出的数字是,合并后票房占据国内全年总票房的三分之一,并有意识的避免谈及第一第二的排位问题。


  关于在资源如何协同和打通上,林宁说法与官方声明一致:微票儿将与格瓦拉双平台独立运营,团队架构不变,但优势资源共享。合并后双方高层均无变动,票务、宣发、演出等核心业务均保持独立运营,而且双方团队并不合并,各自保持原有特点,发挥既有优势。


  当然,在资本、IP、商务等层面上,二者会有更多的合作,这也是规模化的意义所在。在发行上,格瓦拉和微票儿会根据各自擅长的领域,分别接项目,但是资源可以互通。也就是,未来片方无论跟微影还是格瓦拉合作,都可以同时获得这两个平台的资源支持。无疑,这也使得微票儿和格瓦拉的议价能力都得到提升。根据林宁的构想,格瓦拉的全新电影升级品牌“新·放映”会更关注个性化的内容,中小成本电影,而微票儿会更加倾向于头部市场,发行大制作的电影。


  谈及是否会担心两个平台互相竞争,发生左右互博的情况,林宁回应并不担心,“市场上那么多玩家,又不是只有我们两家,即使不左右手互搏,也要跟市场这么多的玩家去搏斗。”“我觉得未来票务,随着平台覆盖率越来越重叠,竞争已经从只连接影院,转变成了给影院带来什么样的价值。比如说我们要不要做这个电影衍生产品,要不要给影院带来更多的增值的用户,就是给影院用户带来更多的消费品,是做更多的电影的发行和内容的发行,我们可能更像是两个不同品牌的户互联网的发行公司,可以帮助电影去做发行。”


  高起点的创业公司 低姿态的电影行业“场工”


  微影时代上月刚宣布完成15亿人民币的C轮融资,这是中国移动票务市场垂直领域的最大单笔融资。融资后,市场估值已近100亿人民币。


  成立1年半,微影的步伐非常快。官方数据显示,微票儿已与全国500多个城市的4500家影院建立合作,进驻到1200多家剧场、体育馆和展馆,覆盖90%观影人群,在今年国庆档的票房份额占比突破25%。


  林宁总结了微影成长迅速的三个原因:


  第一,在巨人肩膀上诞生,高起点。微信+QQ助力是微影快速崛起的重要原因。微信是移动互联网最大的流量入口,微信支付生态让微影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资本上的连接也让微影在利用微信资源上更加便捷,即使独立于腾讯之外。


  第二,组织结构和团队。“组织结构是第一生产力”,林宁表示,“独立于腾讯之外反而让我们更加自由,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决定权,我不太看好资源型公司未来的发展,对于资源型公司来说,永远是在打工,而我们是在创业。”用政体来分析公司的话,腾讯如同是联邦制的国家,优势是各部门高度自治,专注灵活;也可能会出现各部门沟通不畅的局面。


  第三,策略和姿态。林宁最近发了一条朋友圈说,“东家过得不好,长工日子也不好过。”东家指的是电影行业内的传统公司,片方和影院们。林宁解释道,“我们进入这个行业,一直希望通过互联网技术的连接,为市场提供更多的优质内容,让供应链效率提高,控制成本,这才是互联网本质。所以我们把姿态放低,先学习,就像片场的场工一样,从接线员开始做起,为市场提供增量,而不是取代谁或者抢谁的饭碗。整个中国电影市场如果好了,才有我们这些所谓的发行公司的好、票务公司的好,整个内容市场繁荣了,观众观影的频次增加了,大家都好,这个才是一个最好的模式。我比较愿意去跟别人合作,因为我觉得文化产业绝对不会一家独大,文化产业更多的强调合作。”


  据悉,微影的合作将覆盖明年90%电影,看来,低姿态并不是指在业务层面保守,而是一种多赢的平台型思维理念。


  票补作为营销方式会永远存在 形态会有变化


  票补是一个行业内可以说、但是又不太好说的公开秘密。票补在吸引用户上立竿见影,微影就曾通过促销活动,在 10 天时间里吸引100 万人次下单。淘宝电影和百度糯米也尝试过低价促销,只要砸钱就能立刻吸引用户,屡试不爽。


  在林宁看来,靠单纯票价吸引用户的阶段总会过去,现在微影是和所有在线票务平台一起完成市场教育。林宁称微票儿单个用户的购票频次平均高达6-7次,远高于全国平均观影次数。这证明,互联网的确提升了观影频次,逐步培养起用户的观影习惯。


  “票补作为一种营销策略会永远存在,只是资本的造成的乱象会逐渐消失,但还需要1-2年的时间。未来票补会存在,但形式可能会有变化。比如根据购票时间来形成阶梯票价,买的越早越便宜等。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这些模式的形成都会自然而然产生的。”


  在票务之外,微影的布局也开始向产业链上游移动。微影目前旗下的文化产业基金已经达到40亿,并建立起九宫格式的投资矩阵,发力IP、CP、娱乐场景等各种领域。进入寡头时代的在线票务平台开始进入2.0时代,从单纯售票向IP开发、投资、发行、营销、票务、衍生品的全产业链模式演化。林宁认为,娱乐内容将成为新的入口,“无娱乐不商业”。


  “演出市场是五年前的电影,体育是十年前的电影,路才刚刚开始。”采访的最后,林宁说。


  文艺恩 孟佳


0条评论发表评论

热门文章

京ICP备11027698号 CopyRight 2010-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旗下网站:www.sendto.cn(公司网站)www.jiuye.net(就业数字图书馆)

合作单位: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