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类简史》的读者之一,王小川围绕人机大战的启示、人与机器的关系两大主题展开论述,并与赫拉利就人与机器的未来分别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谷歌的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在战胜人类棋手后,取得了全球的关注,但其实这次突破,并非理论的突破,而是工程上的创新。王小川首先介绍了谷歌利用的“深度学习”的发展历程。其实,早在1985年,深度学习就已经被提出来了,只是受到当时计算能力的限制无法发挥功用;直到2012年卷积式网络第一次在图像检索比赛中超越了人类,这种方法终于开始得到应用。
王小川认为,深度学习的方法之所以能够被应用并取得突破,“不是算法本身的突破,而是两件事发生了”:一是机器的计算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使得算法有了更快的速度,AlphaGo的速度比深蓝快了2.5万倍;第二件事是网络的普及和数据积累使人类开始拥有可以用来进行机器学习的大数据,在此基础上,机器自我学习水平不断提升,取得了更快的进步。所以说,AlphaGo的胜利,其实是计算力和数据的胜利。
在谈及人与机器的关系时,王小川引用了谷歌技术总监Ray Kurzweil的论断:“2030年,人脑将能与‘云’直接联通。我们的思维将是一种生物与非生物思维的结合物。人类将是一种人工智能生物。”在王小川看来,人终究是要与机器融合的。机器不会取代人,而是会与人进行协同,就像今天人们戴眼镜提高视力一样。
对于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赫拉利教授表示担忧:人工智能终将通过对于人本身的数据建模和学习,打破人与机器之间知觉和情感的障碍,最终比人更了解人类本身,最终超越人类成为一种更具权威性的存在。
未来虽然具有诸多不确定性,但是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王小川则具有更加乐观的态度,他认为无法构建想象力和存在工作目的是目前机器区别于人类的两个特质,因而人类本身不会被机器取代,只会因为机器的辅助成为“更强大”的人。他表示“这个世界属于人,未来也会属于机器人,但终究是属于会造机器的人的。”(来源:中国网)
发表于2025-07-03 14:23:44
发表于2019-06-04 11:21:00
发表于2019-06-04 10:05:00
发表于2019-06-04 09:03:00
发表于2019-06-04 08:29:00
发表于2019-06-04 06:47:00
发表于2019-06-03 22:00:00
发表于2019-06-01 13:59:00
京ICP备11027698号 CopyRight 2010-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