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头一期,本报焦点以信息化为轴心,用巨量的篇幅描述了全国信息化的现状。面对这近乎完美的中国信息化“白皮书”,我有一点可以补充的是,企业信息化只是企业的“内功”。企业要应战WTO,要生存,要发展,只能在练好“内功”的基础上,再练“外功”。
上个世纪末,IT厂商们发动了一场“电子商务”的战争。这场战争被误解成网战商务,股票商务,给全球经济带来了灾难还不算,还使企业信息化走入了一个误区。它使企业没练好“内功”就想发“外功”,结果是绝大多数企业发不出“外功”,又回过头来练“内功”,这个经验值得总结。
在练“内功”的同时,大多数企业发现自己连“基本功”也没有,于是乎很多企业干脆开始修练“基本功”,这个基本功就是企业的现代化(非信息化)的管理。
如果承认上述两种现象的描述,那么可以认为,信息化在上世纪第一次冲击了企业管理,用信息化促进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还是50年代依托于当时苏联的管理模式之上,已经不适应21世纪的市场竞争,虽然改革开放,企业机构调整股份制改造了一部分企业,但是即使是改造好的这部分企业和现代化经典的大企业管理模式来比,还是显得太“臃肿”和复杂(本栏将在今年的第一季度将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和现代经典管理模式作比较),也就是说我国企业管理本身有着自己的特点。
然而,IT厂商们几乎都不去研究中国企业(包括私有、国有、股份制等等)管理特点,推出的信息化应用方案几乎都是理想化的方案,它们被企业认为实在“太先进”,而且也没有给企业现在的应用程序提供接口。
现在几乎所有的IT厂商在产品上、方案上,技术的共性越来越大。如果某一个厂商推出一种先进产品,方案的技术指标在发布的1-2个月后,几乎所有的竞争对手都会跟上,宣布自己有更先进的技术指标,这种现象使IT厂商们的竞争难度越来越大,结果他们会比什么呢?会比为用户的增值服务,也就是说IT厂商们从上世纪的市场价格战变成了服务战,变成了增值战。
上世纪,我国在家用电脑市场把外商赶了出去,在财务、教育、金融、人事应用软件上也把外商赶出了中国市场,而在信息化方案的后台上我国IT企业却没有一席之地,这正是21世纪中国IT厂商们发展的空间。
同时面对中国企业管理特性化的IT外商们,怎样把自己先进、经典的企业管理方案,时实地裁剪成、改造成中国企业管理模式,也是自己发展的空间。
一个或几个企业信息化的“内功”练好了,可能还是不能全面地发“外功”,因为发“外功”是要有对手的,要整个中国主流企业,主流行业企业都练好了“内功”,企业的“外功”才能全面发挥出来,电子商务才能进行到底。
信息化固然重要,可信息化能立刻、直接解决中国当务之急的环境污染、职工下岗、三角债等社会问题吗?如果IT厂商可以立即回答“是”或“否”,就可以知道你的用户(即企业)把你的先进产品、方案放在什么位置了。
当然企业信息化的“内功”还要企业自己开练,IT厂商们的产品,方案只是他们“练功”的手段和工具。
刚过完年,又要过春节了,说些祝福的话吧,祝各位企业“内功”强大。
发表于2025-09-26 17:34:00
发表于2025-09-26 16:00:00
发表于2025-09-25 15:29:00
发表于2025-09-24 17:07:00
发表于2025-09-23 14:58:00
发表于2025-09-22 17:18:00
发表于2025-09-22 17:11:00
发表于2025-09-19 11:37:00
发表于2025-09-19 10:38:00
发表于2025-09-18 14:50:00
京ICP备11027698号 CopyRight 2010-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