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T科技资讯网5月28日报道 科技来自于人性,许多技术则已经在想办法如何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美国卡特里娜飓风、中国四川汶川地震等大型无预警的自然灾害,让人们意识到大自然的诡谲力量;不过许多技术正在试图亡羊补牢。
从已经伸出援手的GPS卫星定位系统,协助救灾人员找到受难者;到Google Earth与政府单位合作,帮助远在其他地方的人们,了解灾区当地状况。现在,欧盟正试图建立一套跨国界的即时监控网络(Dynamic Visual Network, DYVINE),让在街道巷口的数字监视器影像可以传送至单一平台,使得前者可以当作其他地区的预警判断资讯。
“过去,监控网络大部分都是用来当作‘事后’的参考,例如车祸发生后调阅录影带;现在欧盟强调的是即时的监控,自动传送到跨国界的相关单位以应对突发事件,”台湾资策会FIND研究员庄顺斌说。
庄顺斌表示背后隐含的更大意义是防范后续的自然灾害。以南亚海啸为例,是先有地震,才掀起海流变化。因此倘若某地区先感应到地震,资讯立即传送到其他国家后,或可借此判断有无海啸的可能,提前疏散人潮。
欧盟推动的即时监控网络要等到后年才可望完成。
“不愿面对的真相”一片让人们警醒地目睹地球气候的未来变化,正在发生的自然灾害则持续来到。由于技术的限制(注:超级计算机的运算能力还没办法准确在两个星期前就预测气候),致使科技还称不上抵抗灾难,而是用来当作救灾。
其中最为人知的就是GPS。以本次的四川地震为例,台湾失踪进入第五天的祥鹤旅行团,即是通过游览车上GPS卫星定位,让救灾人员确定搭乘的游览车位置。
Google Earth亦是一项经常被拿来当作灾后参考资讯的技术服务。卡特里娜过后,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NOAA)提供灾区数百张最新的高解析度卫星空照图,Google Earth社区即将照片与座标比对,让使用者下载座标资料,可以将空照图载入Google Earth当中。外电报道,数百名流离失所的居民与亲戚担心房屋受损或全毁,即上网用Google Earth搜索程序的放大功能,勘查自家住址的鸟瞰图。
而四川地震也让Google在5月12日当天紧急成立地震小组制作“地震图”,提供地震相关资讯、地理位置等,并受托政府提供灾区卫星图片,使用这个技术和资料帮助民众。Google中国工程师和其他团队则建立“Google寻找灾区的亲人”搜索引擎,帮助人们寻找失散至亲。这个搜索引擎会进入数个寻人论坛中搜索,提供迫切需要的寻人服务。
不过从研究机构的角度来看,目前在对付自然灾害一事上,由于各国政府的各自为政层次,因此使得后续工作受到限制。
“天灾不会只是单一国家的事件,环境监控和早期预警,都应该具有永续经营的思维,”庄顺斌说。(旷文溱)
发表于2025-09-26 17:34:00
发表于2025-09-26 16:00:00
发表于2025-09-25 15:29:00
发表于2025-09-24 17:07:00
发表于2025-09-23 14:58:00
发表于2025-09-22 17:18:00
发表于2025-09-22 17:11:00
发表于2025-09-19 11:37:00
发表于2025-09-19 10:38:00
发表于2025-09-18 14:50:00
京ICP备11027698号 CopyRight 2010-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