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易观国际分析师 宋星
背景回顾
日本四大NFC项目(NTT DoCoMo的iD信用卡、JR East(东日本铁路公司)的Suica(西瓜卡)、JCB的QUICPay以及BitWallet公司的Edy)九月底宣布计划实现读卡设备互操作,以推进POS端卡与移动电话的小额支付。Sony NFC芯片Felica成为共同标准。
NTT DoCoMo与JR East是计划的发起者,双方已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技术标准、读写设备、建设网络与数据中心以及管理平台。
易观分析
日本的NFC支付是从封闭(如JR East的西瓜卡项目)或半封闭(如NTT Docomo的iD项目)应用开始的,运营商有多家,而各运营项目的平台不能互联互通。不过,“背景回顾”中的新闻表明,日本的NFC支付即将从封闭或半封闭走向统一和开放,而连接商户(收单)和用户(发卡)的关键环节——清算/结算平台则由NFC银卡的发卡机构建立。
目前国内的NFC支付产业仍然处于封闭应用阶段,但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最典型如城市公交系统的应用。易观国际认为,我国的NFC支付产业仍落后于日本,但发展轨迹将同日本类似,庞大的市场潜力以及技术创新将促使其从当前的封闭应用,逐步走向开放应用。
但我国NFC支付开放的路径将于日本案例有较大区别。
1. 监管环境的差异将导致发卡机构的迁移
目前我国封闭NFC支付应用的发卡的主体一般是非银行机构,我国监管体制明确禁止非银行组织单独在开放支付平台上发行银卡,而如果NFC卡需要进入开放支付领域,则必须由银行发卡或与银行联合发卡。因此,与日本可以由非金融公司发行开放支付体系的银卡不同,我国NFC支付在进入开放体系后,发卡机构必然发生一定的迁移,必须有银行的参与。
2. 发卡机构的不同将导致清算/结算平台提供商的差异
由于我国NFC发卡必须有银行的参与,而银行间银行卡业务的清算/结算平台是通过银联提供的,因此,我国开放NFC支付体系的清算/结算平台最有可能仍将由银联提供。一方面,由于清算/结算平台属于资本密集型和规模收益型项目,几乎没有银行或发卡机构能够提供足够建设资本金,即使有资金建立该平台也将承担巨大的ROI(收益/投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与银联之间的先天纽带关系,银行不太可能置银联的资源和利益于不顾。
3. 收单是最大的瓶颈
在支付卡产业链中,发卡、清算/结算平台、收单三个环节价值链中,发卡和清算/结算平台处于价值收益的相对高点,而收单处于较低区域。从投入看,收单环节由于需要进入商户、投入大量机具以及建立庞大的收单队伍,因此属于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价值区域,投入将较为巨大。这样看来,收单属于高投入但低收益价值环节,将限制收单业务对资本的吸引力。另外,由于发卡机构发生了迁移,我国开放NFC收单的业务仍然由原封闭支付体系中的发卡机构来承担就变得几乎没有可能性了。而日本则没有这种情况,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可以相对平滑。
不过,作为整个开放NFC支付产业的起点和直接面对用户支付服务的一端,收单虽处于金字塔底,但意义重大,没有收单,整个产业将无从谈起。
易观国际认为,我国NFC支付在封闭体系的逐渐成熟正是因为较好的解决了收单问题——发卡、清算/结算平台和收单均由一个(或有限几个)支付运营商提供,能够通过价值高点(发卡)的收入来弥补价值低点(收单)的投入。而我国NFC支付从封闭走向开放体系迟迟未见“拐点”的重要原因除了所谓技术和市场两方面的推力不足外,深层次的原因是由谁来建立收单网络的问题没有解决,根本上仍然属于利益分配问题。
易观观点
易观国际认为,开放体系与封闭体系的利益链条是类似的,收单的投入应该由处于价值链环节高位的环节承担。在日本,由各NFC支付运营商(也兼发卡)来投入,在中国,则应该由银行(联合发卡则包括发卡企业)和银联来共同投入。
另外,对NFC开放收单一端投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对于银行及发卡企业而言,越早进入NFC开放收单领域,越能尽早控制该领域的话语权,一方面在于能够累积用户,一方面在于能够先他人一步建立标准。而从经验看,此二者(用户和标准),将极有可能成为相关机构在未来获利的关键保障,值得相关机构仔细衡量。
发表于2025-09-28 17:14:00
发表于2025-09-28 17:10:00
发表于2025-09-28 17:02:00
发表于2025-09-28 16:49:00
发表于2025-09-28 15:56:00
发表于2025-09-28 15:49:00
发表于2025-09-28 14:58:00
发表于2025-09-28 13:29:00
发表于2025-09-28 13:04:00
发表于2025-09-19 11:37:00
京ICP备11027698号 CopyRight 2010-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