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

更多

评论:新兴技术不该背负罪名 P2P不是窃贼

关键词: 技术 新兴

发表于2016-08-26 14:55:00 0 0
在商业社会里,一项新兴技术在发展时,最需要商业的支持,与此同时,他面临的挫折却不仅仅来自商业。P2P就是这样的一种技术,当P2P还在寻求商业模式时,首先是商业上的麻烦来向它问候了。唱片公司最终在起诉Napster、Morpheus或Kazaa的官司中都获胜了。不知情的公众也把Napster当成了一个小偷,另外,这个坏名声还转嫁给了P2P。当然,在此之前,Napster也成就过P2P的美名。



不管Napster曾经给P2P带来过多少美名,事实上,P2P的名誉已被Napster大大地毁坏了。由于Napster提供了一项很具体的音乐交换服务,触怒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利益集团,由于其根植于P2P技术之上,无疑给P2P这个初生的技术增添了麻烦,盖上了恶名,并且,这个恶名是有法律基础的,那就是侵犯版权、侵犯知识产权、侵犯他人的劳动,在现代社会里,上述罪行都是公众所耻恶的。假如Napster没有涉及很具体的音乐交换服务,或者在进行这项服务时向唱片商们支付了一定的费用,那么,结果或许就已不是现在这样,作为一项技术,P2P也不会受到商业性的误会了,毕竟这个社会的文明是承认技术中性的。



当然,也不能把责任完全抛给Napster。把Napster与P2P等同联系起来,甚至混淆两者的所指,完全是外界的误会。与任何一种技术一样,P2P也是中性的,但一项技术被哪一种人运用,或者投入到何种应用,完全不是技术所能控制的,技术应用的罪过也绝不能由技术本身来承担,核技术能造原子弹,不也是可以用来发电吗?





有人这么解释P2P技术:“P2P是一种技术,但更多的是一种思想,有着改变整个互联网基础的潜能的思想。”或许正因拥有了太多的思想,P2P才引来了太多的偏见。特别是P2P技术本身具有的“无中心”特点,更使管理者觉得“猛虎来也”,国内一家P2P技术公司深圳众智数码“不知缘由”地被“有关部门”勒令关闭网站,虽然关闭的确切原因尚未清楚,但这个事件的发生,至少可以看出是某些管理者对新技术的误会。在询问下,深圳这家公司的总经理武文斌先生只是简单给出了下面的回复:不清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关闭业务的上级命令来得“非常突然”。他所能猜测的唯一原因是“许可证可能不全”,在进一步了解下,才得知也并非是公司注册经营方面的许可证问题。



一般而言,相对于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速度,行政的跟进监管之速往往是滞后的。这样一来,便会产生一个矛盾的选择,是优先保证技术发展呢,还是停止技术的应用而制定监管规章?显然,在一个以高技术驱动的经济社会里,后者的选择是不恰当的,也是不利于整体技术发展的潮流的。况且,在当前国内的经济和技术环境下,监管者往往并不一定具备超过市场主体的眼力和技术实力,特别在最新技术方面,现实条件也很难让监管者在所有的领域内都拥有高瞻远瞩的能力。所以,在这个时候,监管者适当地去了解技术,去体察市场主体的真实心声,以及去帮助新技术公司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相反,如果监管者只站在俯视的角度,不去侵听市场主体的真实状况,而采取强行的行政手段干预技术的发展,必然对一项技术的良性发展构成威胁。



从某种角度来说,很多对P2P技术的担忧者并不充分地熟悉P2P,恐惧的来源只是外界舆论对P2P技术介绍而对公众形成的误导。如果走出思维惯性,实际上,在计算机技术的具体应用里,P2P是分布广泛的,且并不违法,很多基于P2P技术的程序软件本身并没附带任何的服务功能,并没直接威胁到他者的权益、伤害他人商业的利益,象Napster那样,名目张胆地侵犯唱片商的权益。



比如,在微软最新的操作系统Windows XP中,应用系统已经集成了MSN功能,这一通讯软件的基本功能恰恰是采用的P2P模式构造;在英特尔,由于公司需要向遍布全世界的员工发送很多的多媒体计算机文件,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英特尔的这些多媒体文件都是由加利福尼亚的总部通过互联网来发送的,但是,这却需要负担高昂的费用。后来,英特尔就开发了一套与Napster功能相似的软件,从而使员工之间可以相互地交换文件。英特尔公司的一位副总裁Doug Busch都公开表示,这项成果完全是来自于Napster的激发。归根到底,同样归功于P2P。



显而易见,上述两种P2P应用却很少被人非议,究竟是为何呢?简单来说,前者(微软的MSN)只是一例中性的P2P技术,只提供了一个成型的软件产品,它并没有驱动或唆使任何使用者去做什么,无论用它做任何内容所产生的责任都是用户自己的,使用者与MSN的关系情形相似于一个人与一把刀的关系;后者(英特尔公司的P2P应用)的原因则更简单,它的P2P技术产品只处理公司内部的文件,与外界无关。



由此得知,只要一个技术产品本身不打包侵犯他人权益的服务,它永远是堂堂正正的合法生长力量。所以,对待质疑Napster的声音,我们可以置之不理。但是,对于那些猜疑和打击P2P的任何力量,只需要让他们反思一个简单的问题:P2P本身到底是不是小偷?



(编辑 ZDNet China 高飞)



0条评论发表评论

热门文章

京ICP备11027698号 CopyRight 2010-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旗下网站:www.sendto.cn(公司网站)www.jiuye.net(就业数字图书馆)

合作单位: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