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邓小平的一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随后的改革红利开启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奇迹,早前勇于搏击改革浪潮的人成为富一代;PC互联网兴起初期,导域名、做导航栏的都收获了大量财富;淘宝生态建设初期,早试水的买家在蓝海市场中都挣得了真金白银;微信公众账号普及初期,让一众自媒体声名鹊起…从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来看,产业在发展初期进入壁垒低,蓝海中竞争少,敢于勇敢进入者能容易获得成功;随着商业模式的逐渐成熟,进入者不断增多,市场规模增长缓慢,商业竞争不断升级,产业利润不断下降,红海下的零和游戏只能是剩者为王。
移动互联网的新变量
今年的百度世界大会,移动生态建设为绝对主角,去年的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首次提出“百度云”战略,推出了面向开发者的七种武器(个人云存储PCS、多屏幕Screen X技术、Site App、LBS•云、移动云测试MTC、百度应用引擎BAE、浏览内核Engine),今年则新推出了云端一体的clouda开发框架、AppBuilder、云监测、云推送、媒体云等服务,对于应用开发周期而言覆盖了开发、测试、运营、变现全流程,产品形态上覆盖了Native App、Web App、轻应用。对于百度的新动作,评论大都集中于百度的战略选择合理性、实施前景分析上,有质疑的、有看好的,于我自己而言挣着卖白菜的钱就不必去操卖白粉的心了,只关注对于我等普通人的价值增量。于百度而言欲取先予,要想延续PC互联网的搜索模式,必然得推动移动生态的建设,生态的繁荣能给百度带来多大的业绩增长我不关心,我看到的是一个移动互联网的新蓝海就此成形,众多小伙伴的移动互联的春天就此到来。
为什么是蓝海?
蓝海战略(Blue Ocean Strategy)是由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W•钱•金(W. Chan Kim)和莫博涅(Mauborgne)提出的。运用蓝海战略,视线将超越竞争对手移向买方需求,跨越现有竞争边界,将不同市场的买方价值元素筛选并重新排序,从给定结构下的定位选择向改变市场结构本身转变。
这里所谈的是对于开发者而言的蓝海,这里所指的开发者外延很宽泛,并不单指移动互联网第一阶段那些企图通过B2C模式盈利的开发者,还包括那些企图掘金移动互联B2B市场的开发者,还有希望拥抱移动互联网促进自己实体业务发展的传统企业。
现借用蓝海战略增加-剔除-减少-创造的分析框架来看看对于开发者而言蓝海机遇到底在哪里:
不同开发者群体的机遇
于产业结构分析来看移动互联网的进入壁垒主要分为三类:技术、营销、商业变现,下面分别来看一般Native App开发者、传统站长、低频长尾Native App应用开发者三类开发者各自面临的机遇。
1) 一般Native App开发者
价值点:总体成本和进入门槛降低、可聚焦商业运营
传统模式下,Native App的开发成本高,首先得迈过技术壁垒这道坎,另外由于应用商店的分发能力有限,渠道资源稀缺竞争之下推广成本高企。现有的应用商店推广渠道已经过于拥挤,百度的移动搜索相当于是开辟了另外一个应用分发渠道,在其开发框架下的应用内容可被索引,能被检索。检索的分发方式面向需求,分发精度和分发容量都能比应用商店模式强。虽说目前缺少具体的统计数据,但是同比PC互联网时代目录索引搜索(地址导航)—全文搜索的进化过程,相信这点还是成立的。
对于现有的Native应用开发者而言,借助百度轻应用开发平台,不仅能大大降低过去的技术、营销成本,同时还能获得过去掌握不了的核心技术(语音、图像识别技术)。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以前一个Native应用开发者100块钱,有50块钱投入到技术上,30块钱投到推广上,20块放到运营上,在新的生态下可以旨在技术上花20块钱,推广上花20块钱,剩下的60块钱全部放在运营上,相信这样的模式开发者更容易获得商业回报。
这对于新进入者而言门槛大大降低,只要能找到好的商业模式,在移动互联网中掘金便不再遥远。
2)传统站长
价值点:零成本迁移,移动端商业变现
笔者所在企业的主营业务之一就是为政府及大型企业构建PC门户网站,其中大量的客户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的反应是严重滞后的,很多政府或企业对移动网站的概念还停留在Wap网站时代,对于如何将原有的PC网站向移动互联网迁移他们是没有思路的,但是移动互联网的压倒性到来也让他们有些焦灼。
百度为这些PC互联网网站管理者提供了零成本的迁移解决方案,对于他们而言零成本拥抱移动互联网绝对是个福音,对于我们这种企业级服务商而言借助百度现有的开放平台去为企业级客户服务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此前在我的推荐下,一位创业朋友就通过百度的Site App服务为自己的生鲜网站创建了对应的Web App。而如果加入轻应用平台,内置广告模块、前向付费分成等方式,更有利于帮助传统PC网站所有者利用移动端App实现商业变现,带来更多的生意源。
3)低频长尾Native App应用开发者
价值点: 移动搜索分发服务、从无人问津到获取用户
轻应用本质是Web App的体量和表现形式,“轻”对应的是“重”,百度的轻应用对应的“重应用”就是百度移动搜索。百度期望移动搜索更加有黏性成为一个强需求的超级应用,于是轻应用就呼之而出。
对于那些低频长尾应用而言,即搜即用增加了客户享受其服务的便捷度,从无人问津到找到用户;与微信公众账号的诉求“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一致,对于那些拥有实体资源的企业而言,又可以多一个展示自己品牌和服务的渠道。两类用户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就此认为轻应用与微信的公众账号本质相同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由于腾讯的基因在于社交,因此微信公众账号的瓶颈仍然在于它的推广,微信公众账号比较适合拥有自己实体线下资源或者有较高关注度的公众账号,对于大量的中长尾的账号而言无法从微信中得到分发的机会,相比起来轻应用能够得到移动搜索这个“超级应用”的分发,更有利于中长尾的应用在蓝海中成长。
以实际应用为例,糗事百科对于我来说就不是个强需求的应用,如果不提供轻应用的话,相信我不会专门去下载它的Native App,也不会经常通过手机浏览器去查看,轻应用的模式下的糗事百科则有可能占据我部分的业余休闲时间。
另外百度宣传时的标杆案例黄太吉煎饼店和二十八亩地,这些典型的传统“小微机构”,首先传统模式下他们是没有成本去构建Web App的,轻应用模式不仅提供了零成本的Web App服务,同时可获得百度移动搜索分发和快捷收藏的服务支持,对于他们的品牌推广和客户服务都很有帮助。
小伙伴们该做些什么?
有句俗话叫做神仙打架、百姓遭殃,互联网模式下却是巨头博弈、大众受福。当前大多数人都在替百度操着战略得失的心,而少有人去思考这对于普通开发者而言的机遇。巨头们的移动互联之争为小伙伴们创造了一片片新蓝海,但各个蓝海市场容量有异,不少蓝海机会稍纵即逝成为红海。
从目前来看,百度力推的移动互联网生态不仅仅是PC互联网存量需求的迁移,更是会创造不少增量需求,生态建设初期进入者都有很好的创富机会,机会与风险并存,但是机会永远是留给行动派的,小伙伴们发挥自己的智慧吧,各取所需在这片新蓝海中挖掘自己的金矿吧!
发表于2025-09-26 17:34:00
发表于2025-09-26 16:00:00
发表于2025-09-25 15:29:00
发表于2025-09-24 17:07:00
发表于2025-09-23 14:58:00
发表于2025-09-22 17:18:00
发表于2025-09-22 17:11:00
发表于2025-09-19 11:37:00
发表于2025-09-19 10:38:00
发表于2025-09-18 14:50:00
京ICP备11027698号 CopyRight 2010-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