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顺利考上国内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后,他找到了自己热爱的研究领域——计算机。依靠自己的勤奋和天赋,最终考上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的计算机系,这所拥有世界顶尖的计算机学科的大学也是张雨辰一直以来憧憬的圣地。
在UCB,张雨辰跟随着机器学习领域的开山鼻祖和领军人物、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Michael I. Jordon教授进行学习和研究。而Michael正是刚刚加入百度的华裔美国科学家吴恩达(Andrew Ng)的博士导师,师徒两人都成为了机器学习领域中最顶尖的研究者。
张雨辰一直把这位同门师兄当作自己的偶像,他也想成为Andrew这样的顶尖科学家。于是,为了给自己的研究提供经费支持,他申请了今年的百度奖学金。
作为Andrew Ng的师弟 是压力也是动力
“很早之前我就知道我的导师Michael了,一直很欣赏他,没想到后来竟然有幸成了他的学生”,张雨辰在谈到导师的时候说。在机器学习领域,Michael可谓是一代宗师。从1988年开始,成为了MIT的教授,1998年转到UCB,二十多年以来,Michael指导过的学生遍及全球,其中最有名的便是Andrew Ng。“Andrew是我的同门师兄,也是我的榜样,他的成功也一直激励着我。”
吴恩达是一位华裔美国人,博士阶段曾师从Michael,是国际上最权威的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领域的学者。他在Google任职期间,成立了著名的“Google Brain”项目,利用分布式计算框架计算和学习大规模人工神经网络,在16000个CPU核心上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学习到的10亿参数的神经网络,能够在没有任何先验知识的情况下,仅仅通过观看无标注的YouTube的视频学习到识别高级别的概念。吴恩达现已加入百度,担任首席科学家,负责百度研究院的工作。
对于张雨辰来说,师出名门,是压力也是动力。他向记者坦言:“我的导师带出过很多业界、学界知名的研究者,他们很多都成为了各自领域的中流砥柱。作为他的学生,当然会有压力。不过反过来想,这种感觉也能敦促我更加努力,把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做到最好。”
事实上,张雨辰也在践行着自己的想法,他在UCB的GPA达到了惊人的3.96/4.00。而在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不错的进展。
厚积薄发 迷茫时保持自信
虽然求学之路的履历十分出彩,但是张雨辰也经历过迷茫和失意。“我以前并不是很重视实践,以为做好理论研究就行,导致在产品的开发、设计方面完全没有经验,这在我实习期间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张雨辰回想起他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实习经历时说道,“当时参与了一个开发针对搜索日志的机器学习算法的项目,在进程中,我发现不仅会有很多研究性问题,还会有一些技术性问题。当面对用户的需求,来进行对产品的架构,我开始有点一筹莫展。”
在迷茫的时候,张雨辰没有停下脚步,而是通过与同事交流、自学等来解决自己的短板。“可能是自己的基础学科比较扎实,也培养了比较好的技术敏感性和执行效率,我很快就适应了实习期间遇到的问题。”经过一年的努力,他开发的模块成为了Bing排序算法的一部分,并且在网页排序最主要的评测标准NDCG上取得了1%的提升。该提升对一个成熟的搜索引擎来说是非常显著的。他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发表在了数据挖掘、信息检索、互联网领域的多个顶级学术会议上。
“不管是学习还是做研究,自信心都非常重要。一项创新成果的诞生、一项新研究的成功,都需要足够的耐心,这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不能指望一蹴而就。”张雨辰向记者说,他这次申请百度奖学金,也是为了自己的研究能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
这位UCB的高材生能否顺利实现自己的理想呢?请关注即将到来的百度奖学金终极答辩环节。
发表于2025-09-26 17:34:00
发表于2025-09-26 16:00:00
发表于2025-09-25 15:29:00
发表于2025-09-24 17:07:00
发表于2025-09-23 14:58:00
发表于2025-09-22 17:18:00
发表于2025-09-22 17:11:00
发表于2025-09-19 11:37:00
发表于2025-09-19 10:38:00
发表于2025-09-18 14:50:00
京ICP备11027698号 CopyRight 2010-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