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在《BAT之痛:李彦宏的焦虑与百度的困局》一文,作者认为当前是一个产品和运营驱动的时代,而技术并是重点,虽然部分观点有道理,但是对技术价值的低估确是最大的问题,而本文则从技术、产品、运营三者彼此关系出发,探讨现在发展技术真的错了吗?
一,技术与产品是什么关系
产品经理通常有一种自我迷恋的错觉,认定产品为王,技术仅仅只是产品的附属品,而自己要做的就是修炼乔布斯式的“现实扭曲立场”,去扭曲程序员的信念,这样就可以达到产品无敌手的状态。
但这恰好是一个坑,乔布斯的iphone神话导致了产品价值被严重高估,认为一切都是空穴来风,而并不能看到背后的本质,这本后的深刻本质是:产品永远跟随技术发展,普及性的技术到来后,人们需要利用这个新技术来更效的完成需求,而所谓产品正是普及性技术的连接者。
因此回过头去看那些神级产品的出现,例如IPHONE其切入的正是一个3G网络刚刚起步的市场,其真正依托的3G的风口,而微信依托的也正是智能手机的技术,而各种手游、在线社区、打车、线下支付、各种O2O服务等等也正是依赖了智能手机的技术。
所以这几年,我们再也看不到某个新的平台产品可以获得巨额融资的故事,原因是人类的普及性的技术水平暂时被限制在了智能手机上,时间未到,与当年的技术被限制在PC时代一样,因此没有新的普及性颠覆性的技术到来之前,新的爆发式产品不会出现,但同时这个结论反过来则不成立,没有哪个爆发性的产品会出现在普及性的技术之前,产品附庸于技术,这是而这的前后关系。
二,技术与运营到底需要怎样的平衡?
作者认为当前同时是一个运营驱动的时代,诚然确实如此,有了技术之后,就会有产品,进而产生运营的需要。但是作者的错误在于,通过放大运营的价值而掩盖掉技术原本的价值,认为这两者并非是一个平衡,而是非此即彼的取代关系。
实际上真的并非如此,运营有运营的价值,技术同样有技术的价值,并不需要取而代之,并且也不可能进行取而代之,相反两者彼此需要,而这两者的平衡则需要依据各个公司的实际需求进行平衡。
技术搭建了产品,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需要,只要实现这个系统优势的最大化即可达到效果,例如阿里是做电商的,因此亲自来做运营肯定是必要的,而百度主要是做搜索的,其只要利用流量将其他服务拉动起来即可,例如百度通过流量优势带动了去哪儿的上市就是极为成功的案例,这也是作者所忽视的盲区,而现阶段的百度自建的糯米、外卖实际上如同当年的去哪儿一样,有着同样的逻辑推演,其最主要的任务自然是做好运营与服务,去哪儿的成功也让百度有章可寻。
百度还是开放为主,去年李彦宏对于旗下投资的公司明确表示有“三不”政策,分别为“投资不再追求控股”,“合作不再划分派系”,“不害怕“洗用户”,这其实也明确表示了百度清楚自己的优劣所在,并且懂得放手,而百度所投资的“爱奇艺”、“e袋洗”、“安居客”、“蜜芽”、“Uber”、“天天快车”等等都获得了很好的资源扶植,有着极强的发展势头。
因此技术与运营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双方原本就属于不同领域,任何一方的强大只会更好的辅助另一方,不存在互相压倒的说法。当然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技术属于增强性的技术,而非颠覆式的技术。
发表于2025-09-29 09:41:31
发表于2025-09-29 06:43:38
发表于2025-09-28 18:23:13
发表于2025-09-28 16:44:57
发表于2025-09-28 16:06:46
发表于2025-09-28 15:35:40
发表于2025-09-28 15:03:33
发表于2025-09-28 14:58:01
发表于2025-09-28 06:43:38
发表于2025-09-26 16:10:56
京ICP备11027698号 CopyRight 2010-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