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更多

云服务趋势:企业上云成共识,公有云将取代私有云(一)

关键词:

发表于2017-06-14 00:00:00 0 0

【编者按】从基础设施到行业应用,云计算正在重构整个IT产业。最近两年,云计算整体渗透率不断提升,行业爆发拐点已经来临。在公有云市场将不断有尾部企业被淘汰,而私有云市场,行业极度分散,创业公司难以做大。经本文分析,混合云只是过渡阶段,公有云将逐步取代私有云。


本文发于爱分析ifenxi,作者李喆,经亿欧编辑,供业内人士参考。



一、核心观点


政策、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是未来重要驱动力。政策上,各级部门明确提出政府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逐步迁移至云,这会为私有云厂商带来大量订单;技术上,人工智能、物联网行业爆发催生对数据计算、存储的旺盛需求,这对公有云厂商是重大利好。


混合云是过渡阶段,公有云是基础云服务的终极形态。混合云是企业与厂商妥协的产物,公私转换技术存在问题,同时很难真正发挥云计算低成本优势。从国外发展看,公有云增速和渗透率均超过私有云,当2025年左右,云计算覆盖整个IT基础设施时,公有云将开始逐渐替代私有云。


公有云市场将出现5-7家巨头。由于公有云对规模、技术要求很高,市场集中度更高,因此,头部公司能够建立起很高的规模壁垒,并对产业上下游产生产业链,因此公有云厂商业务范畴将扩大至整个IT产业。大赛道、高集中度,爱分析认为公有云市场将出现5-7家巨头。


私有云市场创业公司发展空间有限。受政策等因素影响,私有云市场在未来五年仍然会是主流。同时,在去“IOE”浪潮以及OpenStack、Docker等开源技术的冲击下,传统IT厂商会让出一部分市场份额,创业公司进场容易,但技术上先发优势很难像公有云建立起规模壁垒,因此,私有云市场仍然会像传统IT市场一样极度分散,大多数创业公司很难做大,被并购是比较好的退出方式。


从2006年8月AWS对外提供亚马逊弹性云至今,全球云计算市场已经走过十一个年头。国内市场,如果从2010年阿里云对外公测算起,已经发展到第八年。


历经近十年发展,云计算市场已经度过早期教育客户阶段。上云成为绝大多数企业的共识,争论焦点已经变成选择何种技术架构、采购哪家云厂商的服务,整个市场正进入爆发阶段。


从政策来看,今年4月工信部发布《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提出2019年云计算产业规模将达到4300亿,云计算已成为国家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从市场参与者来看,国内外市场都已跑出超级独角兽级别的公司。国外AWS在2016年营收突破120亿美金,营业利润超30亿美金;国内阿里云(详见调研报告:阿里云2020年预期净利100亿,碾压99%A股公司)在2016年营收达55亿人民币,尽管还处于亏损状态,但亏损幅度明显收窄,预期2017年将实现盈利。


惊人的是,这两家云服务厂商依然保持高速增长,特别是阿里云,2016年营收增速137%,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动力,说明国内云计算市场是天花板极高的赛道,值得长期关注。


二、行业现状


1、群雄逐鹿,公有云仅为私有云市场规模三分之一


研究云计算行业首先要对行业进行划分,通用的划分标准是将云计算市场分为: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SaaS(软件即服务)。


IaaS层主要包含计算、存储、网络等底层资源,而SaaS层主要是面对终端用户的应用,这两部分划分比较明确,但是PaaS层非常模糊,数据库、中间件、应用开发组件,甚至云通讯、推送等基础应用都被归结到PaaS层。这就使得很多产品、业务模式差别很大的厂商都被称为PaaS厂商。


因此,爱分析对整个云计算市场重新进行分类,将提供底层资源以及应用开发组件的厂商称为基础云服务商,而将主要提供各类应用,包含数据库、云通讯、推送等基础应用的厂商称为应用云服务商。


基础云服务主要包含公有云IaaS厂商,私有云IaaS厂商、容器技术厂商以及云管理厂商等。


公有云市场目前主要有六类玩家,分别是大型互联网公司、创业公司、传统设备厂商、传统IDC厂商、电信运营商以及国外厂商,根据IDC、Gartner数据,2016年公有云市场规模在150亿人民币左右。这些公司很少有只做底层资源服务,已经逐步将业务向上拓展,提供应用开发平台以及各类基础应用。


私有云市场除了上述几类玩家外,还包括用友、金蝶等传统软件厂商。私有云市场对技术要求低于公有云市场,同时又有各类开源技术,竞争厂商数量明显多于公有云。从市场规模来看,2016年私有云市场规模在400-500亿之间,公有云仅为私有云的三分之一。


从中国整个IT投入来看,政府、央企、国企以及大型民企占据主要份额,而这些企业都意图利用新技术提升生产力,但又暂时无法发展成公有云客户。因此未来几年,私有云业务仍然会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


2、驱动因素:开源技术降低入场门槛,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促使需求爆发


云计算行业的诞生离不开技术突破,但云计算的蓬勃发展是由需求决定的。


虚拟化、分布式架构成熟促成云计算诞生,开源技术降低入场门槛。虚拟化技术很早就出现,但最初主要适用于大型机。1999年,VMware在X86服务器上推出商业虚拟化软件,为云计算的诞生奠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Google在2004年前后发布了三篇论文,向世界公布分布式架构技术,亚马逊正是借鉴了这几篇论文,研发了自己的云计算产品。国内阿里、腾讯早期技术架构的搭建也都有参考论文。


尽管有Google的三篇论文,早期云计算仍然是技术门槛很高的行业,包含机房、网络搭建,服务器、存储、网络等方面的虚拟化等多方面技术,一般创业公司很难组建完整的技术团队。因此,早期云计算主要是大公司的发力方向,少数创业公司试图切入,大多数以失败告终,存活下来的寥寥无几。


OpenStack、Docker等开源技术的兴起,大大降低了入场门槛,推动了云计算市场的发展。一部分研发工作已经由社区完成,创业公司可以在开源技术基础上开发相应的云计算产品。


不过,开源技术的稳定性、兼容性、安全性等方面存在问题,承载业务量相对有限,管理上万台服务器非常困难。因此,这些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私有云市场,企业级客户单个机房的服务器规模很少超过几百台,属于可承受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云计算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彻底改变了企业采购IT资源的模式。企业可以根据业务变化实时调整IT资源的采购情况,同时基本不需要配备专门的运维人员管理机房。这样一来,企业与云服务厂商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客户黏性更高。


“互联网+”接力移动互联网,成为当前需求驱动力。最初云计算主要服务个人站长,2010年前后智能手机大范围普及,移动互联网兴起,很多创业公司都想在手机这个新入口占据一席之地。这些公司的特点是规模不大,但业务发展速度极快。他们希望将更多资源投入到产品研发与市场推广上,但底层IT资源又需要满足业务快速增长的需求,云计算的低成本和弹性服务的特点恰好贴切他们的需求。


因此,移动互联网成为云计算市场发展的第一个驱动力。2013年的手游行业,2014年的O2O行业,2015年的直播行业,这些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风口不仅孕育了独角兽公司,还让云计算厂商进入发展快车道。


但随着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速放缓,中国网民人数渗透率不断提升,移动互联网增速明显放缓,继续出现大风口推动云计算市场发展已经非常困难。


另一方面,国内互联网企业有两个特点:一是多数企业存活时间很短,商业模式被证伪、资金链断链等都会导致公司突然死亡;二是一旦度过早期爆发式增长,业务进入成熟阶段,大多数会选择自建机房,不再使用云服务厂商。


获取新客户的难度变大,而原有客户又在因为各种原因不断流失,云服务厂商将目光投向传统企业。当云计算刚刚兴起的时候,传统企业对云计算持怀疑态度,并未考虑业务上云。但经过几年市场教育,传统企业愿意尝试云计算。同时,这类企业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很大,都在开发互联网产品,这时传统IT架构很难满足高并发等业务需求。


因此,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成为又一个云计算市场的驱动因素。从客群付费意愿和付费能力来看,传统企业明显高于互联网企业,但同时对云服务厂商的获客能力和服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业务模式变得更重。


后文链接:云服务趋势:企业上云成共识,公有云将取代私有云(二)

0条评论发表评论

热门文章

京ICP备11027698号 CopyRight 2010-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旗下网站:www.sendto.cn(公司网站)www.jiuye.net(就业数字图书馆)

合作单位: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