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0日,由中国3D产业联盟、中国虚拟现实产业联盟共同组织的“2017 VR+生态创新大会”上,北京微视酷CEO杨威先生做“VR+教育:以沉浸式体验激发创新想象力”的主题分享,以下是他的演讲内容:
VR这个行业是一个非常新的行业,大家也都知道,它有方方面面的应用。大家可以说,前段时间刚开完的大会说3艺:娱乐、教育和行业应用。第一位嘉宾也说到了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我们公司更多会在教育领域中做一些探索,这次也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所做的探索工作。
从我们公司的角度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当我们应用VR技术的时候,我们把它应用到行业的时候,更多应该考虑的并不是这个技术本身怎么样,而是这个行业需要你这个技术去做什么。我们公司既然是这样的一个公司,也把我们企业的愿景定得非常简单,我们是把VR技术应用于教育的,那我们就需要考虑VR技术能解决教育中的什么问题,所以我们的企业愿景是说要让教育变得更简单,更快乐和更高效。
从教育理念角度来说,我们如何看待这样的一件事情?从教育本身的发展来说,我们今天的教育是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从最早孔子时代有教无类,那是农耕文明的教育,是要通过私塾的方式进行教学。今天大家所上的小学、中学这样的义务教育,是在工业时代对于知识传承的一种方法,我们整理出了今天的客套教学一整套的模式。当整个社会现在已经进步到信息社会的时候,教育应该会是什么样的教育?我们认为应该和工业社会单纯考虑知识的传承是不一样的概念。
在信息社会里面,学生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很简单,我们在和老师经常沟通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老师说,很多时候当我在课堂上讲课的时候,学生现在已经很习惯于掏出一个智能手机,然后你说什么,我就在下面百度什么。老师说的一句话不对,他就说老师你错了,百度告诉我们亿这个知识应该是这样的。所以我们看到,过去我们的教育更多是一个知识的传承,而在今天这个时代里,知识已经变成了一个非常简单,非常唾手可得的事情。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去获取全世界最先进的知识。在这样的情境下,我们的教育应该怎么变化来适应今天的时代,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一件事情。所以在今天的这个时代,教育不应该是培养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更多是让学生拥有创造知识的能力,而这种创造知识的能力是什么?我们认为是一种思维上的提升。
我们如何去获得这样思维上的提升呢?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去回到如何去产生这些知识的点上去考虑这个问题。我们人是如何发现知识的?人发现知识是非常简单的过程,首先通过观察,这个世界通过我们的眼睛、手、身体去感知,获得一些最基本的经验,就是我们的体验。然后我们会运用我们的逻辑思维的能力来分析这样的体验,到底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会寻求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要运用我们的思维能力来去处理这种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会有一个探究过程,在探究之后我们要和人进行交流,因为你任何的想法可能是对,也可能是错。最终我们就可以创造一个知识或者创造一个概念出来。最后我们如何于运用这个概念,把它传播出去?就要经过一个训练的过程,才能把这样的知识内化成为你的技能。所以说人在发现知识的过程,并不是我告诉你这是什么,而是有一个很连续的体验以及我们的大脑思维的训练,共同构成的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传统的教室教学里面,我们所拥有的手段是什么?只有课本、老师,老师告诉你,太阳系八大行星里面有太阳、金星、木星,但是并不能把这样的流程去走完。所以我们会说我们在做教育内容的时候,是通过VR技术完整的重现了这样的知识创造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既让学生知道了知识是什么,也让学生锻造了我们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所以说,在设计课案的时候,是按照创造知识的流程来去进行课案设计的。
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看在教室里面有多少参与方会参与到知识构建过程之中。最基础的两方是老师和学生,今天我们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应该一个什么样的教育。过去在10年前的教育评价体系里面,更多的评价是老师的教法,今天更多的评价是学法,我们会有翻转课堂等等很多手段,把学生作为学习中心。在老师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间,就会有老师怎么教学生的教学方法,学生给老师的反馈,课堂是什么样的氛围,答题怎么样,最终知识掌握得怎么样,这是最基本的课堂。然后我们需要教学目标,就是学生学什么,过去的教学目标是我掌握一个知识,一个技能。今天我们认为,在更多的情况下,基础教育要给到学生的是一种能力和素质,是发现知识的能力,是应用知识的能力,是比知识更高一个层面的能力来去学习。最终我们说,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有一个环境的支撑,这就是大家说的,为什么大家要择校呢,择校择的是教学氛围、教学环境。为什么大家说大城市的教学效果更好,一方面是投入的多。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中关村的同学们出入的是国家级实验室,院士老爷爷会和蔼的告诉你这个知识是什么样的。在进行教育内容的开发过程中,就遵循完整的内容要去做。首先要设立目标,学生和老师互动,这个VR环境必须是可交互,可管理的环境。最终VR构成的环境支撑,能否支撑我们的知识,能否支撑我们的目标声称,这是内容设计上面非常重要的一些点。
所以我们会说,我们在这样不同的点上的设计,要遵循非常多的教育学的规范,才能够真正做好教育VR的内容。首先,在我们公司做这样的东西的时候,遵循的是几个核心规范?第一,大家看到的圆形东西叫做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纲要,是国家最新颁布的核心素养发展纲要,规定了学生在经过教育之后,他应该拥有什么样的能力。大家会看,它的核心是什么?是一个全面的人的核心目标,分为三个板块来去做,每个板块有两个类目标,六个子目标。我们首先不再告诉你知识是什么,而是设计的时候要符合这些核心素养的养成。其次,当拥有了教学目标之后如何构建课堂?那就是教学理论是什么?在历史上,教学理论非常多,而在今天的社会中,现在比较流行的是构建主义的教学思想,这个思想会认为,我们知识并不是一个灌输的过程,而是一个逐步构建的过程,所有新概念是由旧的概念构建形成的,如果你给他一个正确的概念,他有可能产生正确的新概念,如果前置的概念是一个一个偏见,后向新产生的概念就会产生问题。第二是构建的过程怎么样,如何从老概念里自然产生新概念,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起到一个支撑的作用,通过引导、发问,通过辅助的手段,让学生自主的发现这个新概念,而不是告诉他新概念是什么。最后说教学环境要怎样做,传统的课件用的媒介手段是语言符号、视觉符号,就是老师给你们讲课,投影仪、PPT很多,这是视觉符号,老师讲课是语言符号。在前面开的信息化课堂里面,会用到非常多的观察经验,就是广播、录像、视频、参观展览非常多的东西。最后当我们在VR时代,要做的是什么?我们叫做做的经验,我们这种经验要严格和教学目标去结合,这是一种有目的的直接经验,我给你这个经验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我要让你理解的东西。所以在做教育VR的时候,技术是一方面,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对于教育到底理解有多深,我们对于教育行业需要和需求理解有多深,我们能解决他们多少的问题。
基于我们这样的认知,我会给大家展示这样几节课程。第一节课是小学语文课,课的名字是《草虫的村落》,传统上是阅读类课程,目标是要告诉孩子们修辞手法,包括比喻等等。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间,只是掌握了,回答的时候能回答这段华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是拟人等等。而今天我们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回到了文本的本身,这个文本的含义是作者是用自己的想象,把自己畅想为一只草丛中的小虫子,我追寻它发现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感受。我们会通过VR技术,让学生以一只虫子的视角来探索这片草地,我们是严格按照文本进行设计的。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就获得了有目的的体验,这个体验本身和语文没有任何关系,我只是给他一个有目的的体验。当他获得了有目的的体验之后,我们会做一件事情,用你的语言来表述你的体验,就是你刚刚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就会有很多方法来表述他的语言,他们会有诗歌,有小话剧,有很多这样的形态。这种过程就体现了语言的生成,这是为了沟通,我要告诉你我看到了什么。完成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回到了作品本身,作品是如何描述这样的情景的,为什么这样描述,以及它有什么样的好处。通过这样的方法,我们既让学生理解到了修辞手法的概念,以及为什么要使用这样的修辞手法,以及如何表达我的所思、所想、所感。这就从传统的语言知识的课程变成语言能力的生成,这也体现了核心素养里面的语言能力的养成。其实整个过程非常简单,但是我们通过这样的完整课程设计、教学设计,以及通过我们最终去提供的VR体验,去实现了一个传统课程中不能实现的教学目标的达成。
这样的一节课在培新小学进行了落地的授课,获得了老师、学生以及教育专家非常多的好评。下面我们再来看下一节课。这是一节研学课,行动和探索是研学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研学课很好,它更多的问题是我们能否有这样的环境进行研学。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建筑叫做晋祠,是中国木刻龙文化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范。过去学生做类似的课题研究,要么是老师会带领学生真的到现场进行考察,要么只能通过图片、文章来去想象这样的一个环境会是什么样的环境。我们所作的也很简单,通过照片建模的手段,实现了这样的古建筑的还原,能够让没有去过晋祠的学生真正体验到木刻龙文化的精彩。为什么要采取照片建模的手段来去做这样的一件事情?对于这类课程,我们更多要让学生有一种真实的体验。所以照片建模技术最大的好处,任何一个你能看到的裂痕、灰尘,实际上和现实是一模一样的。学生通过在这样的环境里面进行游览、观察,他们才能体会到中国第一个龙文化的悠久,以及中国建筑的灿烂。最后再实现了这一切之后,我们最终去实现了一点,叫做人景相隔千万里,雕梁画栋在眼前。同时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什么过程?也是学生人文素养的构成。人文素养的背后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文化里如何去让它干肉学生,文化,文化,文而化之,要用这样的一种情境感染他,并不是减轻负担有图片和文字介绍就能够打动他,而是他能够真真切切的能够看到这一切,你告诉他这个龙是三千年前留下的古迹,他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悠久和灿烂,我们的课目的就达到了。这是五中分校的授课体验,也被评为今年中国研究型学习的金奖课程。
这也是非常有趣的一节课,叫做昼夜交替的变化。大家过去一定上过,而且一定告诉你的是,这节课的知识点告诉的是地球有公转和自转,昼夜交替的变化就是由公转和自转形成的。但这只是我告诉你的知识,你也认为是这种知识,真的能够只有一种形态能够形成昼夜交替的变化呢?如果我们把它做成这节探究型的课程,我们发现公转和自转并不是唯一的解释。我们通过虚拟现实的过程重建了这样的过程,告诉学生你并不在地球上,在遥远的外太空星系,降落在这个环境里,就有一些情况出现了。你会看到一个亮亮的东西从东边升起,由西边落下,你周边的环境由明转暗。我们所要做的不要让已有的知识干扰你新知识的形成,我告诉你就观察到了这些,倒回到三千年前的古人观察到的现象也就是一个大火球升起落下,地球环境上变得明亮和黑暗。你有什么样的所思所想?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会有很多奇异的东西产生。例如天圆地方的假设。我们归纳成一共有八种假设是学生之中产生,展示了会形成什么样的现象,八种假设中有六种能够形成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我们不讨论正确与否,仅从现象的表现来说,这六种假说都是正确的。而对于这六种假设的探索、思考以及验证,才是我们要给予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不是我告诉你是什么,而是一种质疑、探索、验证的精神。所以说要学会科学,更要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我们在做这节课中一个很核心的理念。
我们也会说身边有很多例子,能够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体验。比如说这节课,叫做花,果实,种子。对于学生来说,每天吃水果是很常见的一件事情。但是学生有没有认真的去探索过你所吃的水果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也不可能在课上让所有的学生带把刀上去来切切来,这也是很危险的事情。我们通过VR的手段来实现了这一点,通过VR切瓜果,实现了学生在课堂上把日常的经验进行再现和摩奴,通过这种方法一方面解决了课堂安全使用刀具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最终通过很简单的日常现象,让学生能够知道我们的知识是如何去构建出来的。
当我们真正在做教育这件事情的时候,会发现这是非常深的一个学科,并不是简简单单说我们拥有了这样的VR技术,看到的所有问题都可以用它来解决。我们也会和大量的教育专家做了很多很深刻的研究,而这些研究实际上都是在严格的教育学理论的指导下去做的,我们公司承担的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课题,课题的目标就是我们怎样把虚拟现实这门技术应用于课堂中间,而它的落脚点是每一节课如何上,如何设计,如何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成长。通过这样的一个课题,我们已经形成了很大的课件内容库,它还在不断的扩充之中,这个内容库并不是简单说做了一个太阳系给你,而是拥有完整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教法以及课后分析的一整套解决方案。通过这样的解决方案形态,给到老师和学生的,才是真正能够应用于教育过程中的一种VR产品。我也想提醒大家,如果要把VR技术应用于各行各业,最重要的不是VR技术是否炫酷,而是能否解决行业中的应用痛点、难点。
我们相信,这样做才能够去实现把真正想做的产品做好的目标。这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在一个安全的教室里面去体验人生百态和大千世界。通过这样的体验,通过我们的教学,最终去实现他的自身成长。我们微视酷的目标也就达到了,我们的愿景也就实现了。这就是我们微视酷在教育上面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来源:超维星球
发表于2025-09-26 17:34:00
发表于2025-09-26 16:00:00
发表于2025-09-25 15:29:00
发表于2025-09-24 17:07:00
发表于2025-09-23 14:58:00
发表于2025-09-22 17:18:00
发表于2025-09-22 17:11:00
发表于2025-09-19 11:37:00
发表于2025-09-19 10:38:00
发表于2025-09-18 14:50:00
京ICP备11027698号 CopyRight 2010-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