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更多

从“宠爱”到“冷淡”众多资本对当下VR/AR行业发展有话说

关键词: 行业

发表于2017-04-13 15:23:00 0 0


2015年底蜂拥而至的VR/AR创业大潮开始在倒闭、转型、裁员中趋于冷静,整个行业正在经历阵痛期。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催生了硬件和内容生产的新变革,但与此同时VR硬件底层技术还有瓶颈、消费内容有待丰富、消费性价比需要提升、成熟的商业模式还未建立,变现更是看似遥不可及。


在这特殊的艰难时期,创业者都希望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资本都够“相中”自己,获得投资、度过难关,但事实却相反,资本异常冷静起来,似乎在VR/AR项目上完全不感兴趣了。那么,资本从一年前对VR/AR的“宠爱万分”到眼下的“冷淡”到底为何呢?是不是真的不再关注VR/AR产业了呢?近日,在全球虚拟现实产业峰会暨中关村虚拟现实产业园启动仪式上众多资本方分享了一些见解。


上市公司联络互动


联络互动VR总经理居大功认为,从2016年第三季度VR/AR行业的投资金额来看,其实资本并不是不再投资了,只是在2015年底的狂热投资潮过后,资本冷静下来了,选择需要过程了,而对那些对行业真正理解,能够专业地解决行业痛点,提供解决方案的创业公司还是比较看好的。


在VR布局上,可以看出联络互动其实将重心放在了整个产业链的上游,也就是VR硬件、OSVR以及未来运营上。2015年,联络互动以1500万美元投资了美国的VR设备制造企业Avegant,2016年又以7500万美元投资了OSVR倡导者雷蛇。


棕榈投资


棕榈投资董事长张辉也认为,目前资本冷静代表着选择,在更高的层面进行选择,在考察企业在相关领域是否有关键技术、能否做出极致体验,这都需要投资者观察思考,而创业者也需要再次思考,反思团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他还指出,目前棕榈投资比较关注引擎技术、显示技术和交互技术领域,而行业应用领域主要是小团队在做,可调控的空间比较小,会从更广阔的看产业发展进行投资。他同时建议,为了生存下去,小企业可以争取大公司的股权投资。


松禾资本


松禾资本董事总经理司文敏表示,她在VR/AR领域投资了20个左右的项目,重点关注游戏,而从去年7月份资本较少了投资主要是在于“狂热”之后,资本在冷静等待,发展总归是螺旋式的路线,泡沫过后剩余的才是真正的好企业,因此创业公司还是要把项目最好,不要考虑是不是风口,而应该真正热爱这个行业,真心喜欢去做,不是投机取巧,这样的团队才靠谱,热爱才能产生价值。


同时,她认为VR/AR的技术门槛其实是很高的,现在to b领域大家比较看好教育,但也不是谁都能做的,必须对行业和技术都理解才能成功,to c的应用会更难做好。


达晨创投


达晨创投董事总经理周光涛则认为,国内资本真正开始投资VR/AR是在去年3、4月份,但6月份资本开始变冷,这主要是因为一些二级资本机构过高估值了产业,不过现在资本冷静未必不是好事,创业者正好可以静下心来做产品和体验,坚持下来,一直做下去,拥有核心竞争力,总会有资本青睐。


同时,他表示,达晨创投比较看好底层技术和行业解决方案初创,而且在初期比较看好to b市场的行业应用,在产品体验上来之后才会考虑投资to c的一些企业。


创业公社


国家级孵化器创业公社执行总裁丁磊认为,在VR/AR产业中,项目是越来越多了,但好项目却越来越少了,因此投资人也越来越谨慎了。他表示,内容和硬件领域需要真正能够推动产业发展的公司,投资时会关注商业和盈利模式是否明朗,而在b端市场比较看好教育、医疗和体育等领域。


总结


按照技术的一般发展曲线,现在VR/AR还处于比较相对早的初期,因此遇到技术或者产品体验上的不足都是正常现象,但投资者基本都是资本驱动型的,一旦短时间不能看到利益就会相对冷静或者谨慎,也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不必过度的宣扬和吹捧。


对于投资人和产业来说,“寒冬”是一件好事,是发现“金子”的好时节,在大浪淘沙中存活下来的企业自有其不凡之处。尽管资本对VR/AR的追捧热度会减缓,但是投资仍会在一些核心技术和优质内容领域继续。当然,相比直接面对c端消费者市场的困难重重,转投B端VR/AR的行业应用领域也是目前资本关注的重点。


而资本“寒冬”带给VR/AR创业者的思考是,与其大张旗鼓地鼓吹自己的技术、产品,或者以做生态、平台的“伟大目标”来博取“噱头”,不如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己的优势,在尽量较少开支的情况下,将这些优势聚集到一点,集中力量去构建核心竞争力。


来源:87870.com  作者:VRKing

0条评论发表评论

热门文章

京ICP备11027698号 CopyRight 2010-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旗下网站:www.sendto.cn(公司网站)www.jiuye.net(就业数字图书馆)

合作单位: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