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眼镜是不行的,这个类型的产品没有意义。”REVDO创始人张璁个头不高,厚厚的眼镜片加上一个锅盖头,显得人有点宅,但表达起自己的看法时,却百无禁忌,往往语出惊人。
随着VR/AR产业的兴起,AR眼镜在国内外如同雨后春笋一般扎堆涌现。但在张璁看来,AR眼镜是一个没有人买的东西,技术很不成熟,成本却极其高昂,软硬件都要自己搞。
美国Daqri算是AR领域相当著名的企业,曾融资1.3亿美元,本来拥有接近330人,而在今年二月份却裁员了80人,这似乎印证了张璁的想法:“工业上用AR眼镜,不可能给所有工人都配一套,顶多也就是一两个总监用吧,这样你出货能有多少呢?”
无独有偶,国内一家早期专注于AR的公司也曾经陷入这种迷茫,创始人告诉青亭网,他们在把产品做出来后,却发现市场根本没起来。最终,这家公司干脆选择了搁置AR,转而投入AI/机器人等领域的解决方案去了。
张璁对青亭网指出,硬件公司开始卖东西了,还需要融钱,这种情况是让人无法接受的。而一家国内AR眼镜公司人士曾经向青亭网透露,他们今年最多的出货量大概就锁定在数千台,而基本的出货量也就是几百台。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能落地的AR呢?张璁最终找到的答案是AR摩托车头盔——“这是AR最好的切入点。”他对此信心满满。
死掉的AR摩托车头盔Skully
张璁的信心主要来自于一家已经死掉的AR创企——Skully,这家公司曾经把一部AR摩托车头盔的演示放在国外著名众筹平台Indiegogo上,标价1500美元,最后成交量3000人以上,筹集了250万美金,融资总额超过2000万美金。
AR摩托车头盔会给用户带来什么样的方便?张璁告诉青亭网,现在的摩托车手在骑行时,很多人还在采用无线电的方式进行通话,导航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把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的相关功能集成到头盔里,是市场上一个很强的需求。“AR有1400亿美金的市场规模,摩托车头盔市场也有300亿美金,这款产品是两相结合。”
给他大量信心的Skully最终没能逃过无数众筹成功产品的典型命运——在金钱的冲击下,两位创始人似乎有点懵逼,失去了自我,过上了纸醉金迷的生活。最终在2016年公司关门大吉。
在张璁看来,Skully就是拿着一个壳子,把开发的工作完全放到了众筹之后,都能有3000多台出货,这让他兴奋不已:“这是用户花了真金白银砸下去的。这比什么市场调查都给力。”此外,在Facebook、推特和国外论坛上收集到的积极反馈,更坚定了他的信心。
在这个领域涉足的另一家公司是汽车巨头宝马。宝马头盔采用全息波导镜片,显示效果的确出色,但只能适配宝马自己的摩托,而且尚停留在概念产品阶段。
这让张璁看到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他已经在2015年拿到乾明天使投资人的100万种子轮融资,现在寻求350万元人民币的天使轮。他的计划是先打海外市场,“国外的话摩托车是个很日常的需求,很多人都骑摩托车上下班。”
“创业前,我帅多了”
对于增强现实技术来说,张璁似乎算得上“根红苗正”。他本科读的即是光学专业,随后赴美求学,获电子工程硕士。在美国Banner Engineering任光学工程师两年后,2014年回国任职于一家知名的VR眼镜公司。
张璁是当时这家公司唯一的光学工程师,但待上几天之后,张璁隐隐感到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有搞个人崇拜之嫌,“不太靠谱”,于是便选择了退出。
不过,张璁并不是独自离开,和他一起出来的还有很多人,其中就有顾陈——原IBM大型数据库系统架构师,这也就成为了公司的另一位联合创始人。2015年,哥俩开始了苦逼的创业生涯。
以创业为界线,张璁的人生似乎分为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他的朋友圈里,最后一次更新是在2015年8月,内容则大多是在美国的潇洒生活。那时的张璁,留着中长发、戴着墨镜,颇有几分高富帅的感觉。他业余最大的爱好是开赛车,还曾经亲手把一辆赛车撞报废过。
如果先看到现在的张璁,再去看他之前的照片——“这是一个人吗?”是多数人冒出的第一个疑问。如今的张璁年过而立,墨镜自然是没有了,发型和穿着也不再张狂,整体看上去就像一个普通、甚至略显唯诺的理工男。
这种变化,似乎很能印证“创业”二字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公司在2015年拿到乾明天使投资人的100万种子轮融资,但对于硬件开发而言,这笔钱委实不能算多。张璁和顾陈在北京没有办公室,每个月也不拿多少工资,另外三个小伙伴在深圳,用着每个月1000元的办公室,从房租不难想象,地点很偏。
但即便如此,张璁还是做出了一款原型头盔,甚至已经迭代三版。目前他希望能够在融资后,把产品真正做到一个准量产的阶段,再拿到国外网站上去众筹。
“我要钱是为了做东西的,和我合作的头盔厂有很多海外渠道,可以铺到经销商的网络。我希望在众筹后就可以直接去量产,不跳票。”
张璁告诉青亭网,很多众筹产品都会跳票,但他不希望用跳票来激怒这批宝贵的种子用户。“我要做的不是一锤子买卖,所以我要建立一个长期的品牌形象,这样对客户会比较友善。”张璁预计,在明年他的头盔起码能出货上千台。
除了融资外,另外一个小小的心愿——“还是希望能帅回去,”张璁对青亭网苦笑道。笔者想给现在的张璁拍照,被他谢绝:“主要感觉创业公司还什么都没有,没有闲工夫到处去招摇,Skully就到处接受采访,花天酒地,然后公司就败掉了。”
AR摩托车头盔能干啥?
相比Skully,张璁的REVDO头盔已经做出了一台原型,价格比起Skully的1500还要便宜不少,约在7-800美金。这个价格会不会太贵呢?据张璁对青亭网介绍,国外较为高端的摩托车头盔,其价格也大多在500美元以上,中端则集中在2-500美元。
从外观上看,它与普通摩托车全盔无异,但实际上玄机都隐藏在看不到的地方:
戴上头盔后,左眼前有一片单目的光学镜片。用于显示导航、通话信息。从青亭网实际的体验来看,即便是近视的人也能连眼镜一起佩戴。整体显示效果较为清晰,不过内容也比较简单,基本就是时间、导航方向等。整个头盔采用语音来操作,如说出“打开摄像”时会打开前部摄像头,“芝麻开门”则回到主菜单。除此之外,头盔还内置GPS和WiFi,续航时间未来预计在8小时。
张璁告诉青亭网,头盔主要实现的就是三个功能:导航、语音通话和行车记录。其中导航和语音通话都是通过蓝牙连接手机上的头盔app完成,行车记录则是由头盔前端的摄像头完成。
摄像头是一位美国经销商的主意,他在看了张璁的方案后,对他说,“加上摄像头,肯定大卖”。原来美国一旦出交通事故,摩托车主一旦涉及医疗保险,在和保险公司沟通方面会产生很多麻烦,要花大力气扯皮,因此一个摄像头做行车记录就能解决这种问题。
目前,头盔的系统是基于安卓开发的,张璁告诉青亭网,未来他们会针对Linux打造一套自己的系统,他们称之为“天枢dubhe”。这款系统号称可以云端存储,耗电低、速度快,但可能不会像安卓那么开放——“毕竟头盔是安全用的,不能让乱七八糟的东西进来。未来可能把这套系统开放出去,不止是摩托车头盔,可能也会应用在其他的智能硬件上。”
张璁对青亭网强调,作为一款摩托车头盔来说,科技只是锦上添花的东西,安全性仍然是第一要务,这就要求头盔本身一定要是个好头盔,安全标准、规格一定是要符合这个价位的标准。设计的过程中就要保证符合头盔的各种标准,不能瞎设计,工厂一定要能做出来。公司预计将来还会和Arai、Shoei这种现有的摩托车头盔大厂合作。
为何“高大上”的AR眼镜没人买?
除了酷酷的外表和一个光学镜片,张璁的头盔一切听起来似乎都很接地气,一点也不“高大上”。只是,提到AR,大众的印象往往与“黑科技”挂钩,比如图像叠加、深度感知、SLAM等等。
一位国内的投资人就曾经直接和张璁提出来,说他的东西“不是AR”,希望能看到实时投射效果,这让他颇为无语。
张璁告诉青亭网,能实现那些功能的设备,要么很卡,要么就会发热,而ADAS其实在汽车上已经很成熟了。C端产品必须是拿成熟的技术才能做好体验,而不是拿个眼镜搞什么SLAM,毕竟“SLAM搞得好的都没几家呢”。
前不久,英特尔斥巨资153亿美元收购自动驾驶汽车摄像头供应商 Mobileye,这引发科技圈一阵轰动。阿里巴巴也参与领投了瑞士AR汽车导航的1800万美元B轮融资。ADAS就这样走入大众的视野,有分析称,2025年全球ADAS市场规模将达约2000亿元。
除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不违背人性”——这是张璁眼中,自己的产品相比AR眼镜来,最大的优点。
“咱们都戴眼镜,但你真的喜欢戴它吗?”他一边指着自己的眼镜,一边指着身边不近视的同事,“你让他这样一个不戴眼镜的人也去戴,这是和人性相悖的,但骑摩托车戴头盔,这是不管怎样都一定要戴的。摩托车缺乏这么多功能,我为什么不利用起来?”
“我还从来没错过”
AR摩托车头盔,真的靠谱吗?
一位常骑摩托的人士通过青亭网对张璁的AR摩托车提出了质疑:“把镜片放在人眼前显示,会不会就像二分之一的A4纸放在你的眼睛前面,距离这么近且这么小的屏幕是个什么感受?注意力集中在别的点时候就可能忽略到你该看的路況。”
不过,张璁倒是不以为然,他表示AR成像并不是把图像投在人的眼镜很近的地方:“实际成像的位置距离人眼大概一两米远,不是在眼前。所以才可以在镜片距离眼睛很近的情况下让眼睛能聚焦看清东西。整个逻辑跟开车看导航是一模一样的,就是在摩托头盔里加了类似汽车hud的功能,没有人是开车一直盯着导航看的。”
至于噪音对语音的影响,他解释:“语音采用的是降噪方案,可以最大程度减少风噪和引擎的噪音。像风噪和引擎这种固定频率的噪音在技术手段上是比较好处理的。而且麦克风的位置离嘴很近,收音效果都有保证。”
除了这些质疑外,对于一家初创公司来说,供应链方面的问题,可能才是制约产品最终出炉的心腹大患。不过,张璁对青亭网表示,这方面都“已经找好了”。
目前,REVDO的光学曲面采用的是一家台湾公司的方案,而在未来预计更换为光波导方案,有可能采用DigiLens的方案——在他看来,这家索尼投资2200万美元的美国公司制造的镜片很通透,不会像以色列的Lumus或是美国的ODG那样有光栅阻挡人的视线。目前采用的LCos投影屏也可能更换成索尼的OLED屏。
张璁告诉青亭网,AR的未来还是向着光波导的方向发展。但价格必须得下来才行,不然一台头盔的价格可能会像HoloLens那样高达2、3000美元。“Lumus之所以贵,就是因为良品率上不去。这方面的希望还是在国内企业。”不过有接近Lumus人士曾经对青亭网透露,Lumus希望能在2018年把价格降到100美元的水准。
而在软件方面,目前REVDO的语音识别和地图API分别采用的是科大讯飞和百度,但由于产品面向海外,将来会全部更换为国外的方案。
提到未来,张璁略显木讷的脸上立刻充满了神采:“前景是肯定没问题的。我在Vision(远见)方面,比很多国外的大公司想得还要清楚。谷歌眼镜刚出来的时候非常火,但那个时候我就觉得没什么用,肯定玩完。VR之前的降温,我也早就预见到了。”
张璁还提到了时下大火的共享单车——“这玩意是肯定没戏的,除非资本支持公司做慈善,原因就在于,它是没有盈利点的。靠广告?公交车也有广告,屏次更高,它盈利了吗?”
“当然,说没人比我看得更清楚是过分了,”张璁笑道,但马上又补了一句:“可以验证一下,反正我目前还从来没错过。”
来源:青亭网
发表于2025-09-26 17:34:00
发表于2025-09-26 16:00:00
发表于2025-09-25 15:29:00
发表于2025-09-24 17:07:00
发表于2025-09-23 14:58:00
发表于2025-09-22 17:18:00
发表于2025-09-22 17:11:00
发表于2025-09-19 11:37:00
发表于2025-09-19 10:38:00
发表于2025-09-18 14:50:00
京ICP备11027698号 CopyRight 2010-2015 All Rights Reserved